租界遗风

周末的一天,为了体验城际高铁,也为了闲散的漫步,我和张姐约了在南站汇合,到天津寻访瓷房子。

    仅仅二十分钟车程,天津站就安然等候中迎接了我们。感叹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怀旧了过去高速公路驱车狂奔、往返天津的疲惫。

   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里,能感受它的灼热却看不到它的耀眼。于是,我们从赤峰道起,溜溜达达往劝业场方向边聊边走。

   几年没来天津了,城市的风貌变得有些不认识了。国际化了,有些欧洲小镇的迹象。到了营口道附近,更因这里古旧的建筑,增添了此翻韵致。

 

    营口道中,一个破旧尘封的教堂让我们停留了一下,墙上赫然写着“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标语。

             

   顺着营口道向右,又捌了几个弯,进出了街边的几家小店,就到了我们要找的瓷房子了。

     

 










    瓷房子的主人叫张连志。他是个商人。从91年起,用天津码头打捞上来的古瓷片、收藏的瓷瓶、瓷猫枕(古代女子出嫁的陪嫁)等用夸张的手张,融汇东、西建筑形式,修造了小洋楼。这里原是英租界新西兰领事馆。旁边,就是现在被用来做婚纱影楼的张学良的天津故居。

              

 

    据记载,瓷房子使用了4亿多古瓷片、13000多古瓷瓶瓷盘、300多石雕造像、300多汉白玉石石狮、300瓷猫枕、20多吨水晶玛瑙。这一组数字足以说明其价值,难怪有人说房主人是一个把银行贴在墙上的“病人”。
          

        

 

    这里的卫生间并不对外开放,如果可以推门而入,想必这里是最为昂贵的如厕之处。



    从天井向上望,楼共有四层,天井的瓷饰让我们对钧瓷片的数量可见一斑,对其价值也内心唏嘘。
   




    瓷房顶更让上叹为观止,素日里难得摆在家中的古瓶,在这里不过是房顶的椽檐。不禁有些担心高空抛物等自然灾害的损毁,想必房主人也早有应对之策,就不兀自多虑了。

 

    这斜顶天窗提醒了人们,这周遭的中式装璜的小洋楼是租界产物,是讲述特殊故事的生命建筑。

    偶尔见到一个角落,让人有些迷惑:这里究竟是东方、还是意大利?是当代、还是远古?

 

              

    由于这次周末的闲散出游,没做任何刻意的准备。相机没了电,有些悻悻。以后只能手机照以解燃眉喽。

 

    走出瓷房子,不禁有些饿了。来到街头一家现酿酸奶店,吃了蓝莓酸奶,便又找到了“狗不理”午餐。

   

    休息过后10元的观光车把我们送致五大道,这里是张连志先生又一处特色建筑“疙瘩楼”。这里原是马连良先生的天津寓所,也是张连志在九十年代买下、重新修建的。除了建筑特色外,这里还是个餐厅。

                      

                                                 

                                                   

    疙瘩楼出来,我们闲散地在街头走着,看着一处处列为文物保持的古建筑,风很凉爽,街头很静。间或走过行人的现代装束会将你从过去故事的回想中拉回眼前。

    薰风的感觉真好~

                                            

    走累了,来到小白楼下的集市转转,出来到起士林享用了俄式西餐,这里的罐虾还是那么经典。出来时,天已全黑了,不禁又为天津的夜色陶醉了。



 
                                              


     九点二十分,不舍地看着难得遇到的、开启的解放桥的灯光,看着河畔灯光下温暖的连连红顶,别了天津,踏上了回程的高铁。



华坤发表于2011-06-27 14:03  
分享到 
赞过
(970次阅读/2个评论/2人赞过)
    一直走
    欣赏了。
    小小书僮
    有机会去天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