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蒙峡行记(夏天优选线路)

云蒙峡行记
撰文/落落  摄影/木易杨
 
时间:6月4日-5日
线路:白道峪村徒步云蒙峡
队伍:摇篮(表哥)、开心、依然、小白、小七、木易杨、落落
点评:线路爬山较低,多绿荫覆盖,多果木,有河,宜夏秋季腐败游
 
 

端午本计划爬海坨山,结果阴差阳错去了云蒙峡。这两个地方去哪里对我来说都差不多,因为我都没去过。我这人好奇心重,没去过的地方都想去。海坨计划告吹是因为领队觉得人少,其实并非如此,他二号晚上就取消了活动,我和一干计划三号报名的朋友都没能报名。小白、开心极力挽回,领队说已答应517领队去后河。

三号晚上,我们私下极力组织,通过各自的人际拉拢出行人员,壮大队伍。小白叫上小七,我叫上木易杨,开心叫上依然,另叫对云蒙峡熟悉得像自家后花园的摇篮当领队。端午出游计划几经波折终得成行。

四号早上,一行人从北京城的不同地方抵达通州西火车站。木易杨最先抵达,排队买票;摇篮坐错公交在列车检票开始后姗姗来迟,险些让云蒙峡之行计划破产。
 
 
8:08分,这辆从通州西始发,开往河北承德的3419次绿皮火车启程上路,经过2小时停停走走,抵达密云车站。这是我第一次坐绿皮火车,车见站即停,遇车即让。车窗有木质的底座,久远的年份使它经过无数旅客的抚摸,光滑泛黑光。很多窗户经经年的日晒雨淋已无法轻易打开。火车前进带起的热风从狭窄的窗口灌进车厢。头顶,老式吊扇像患了颈椎炎,扇头吱吖着旋转,向四周输送凉风。据说,春运期间,这条线路会停运,车辆将被调往南方,支持春运。这种临时客车到时将挤满打工回家的民工,连行李架上都是人。我总感觉它运送过我老家在南方沿海打工的某位乡亲。

出站,60元包一面的,约20分钟抵白道峪村。路上,感觉空气中的尘埃明显下降;天空明净,瓦兰的幕底上,白云飘绕。两边山势渐升,淡黄的山崖上点缀着青绿色的杂树丛。摇篮要了司机电话,以方便回程赶车。
 
 
 
过村,见家家户户院墙森森。有一大院,柴扉紧锁,院内绿树连荫,鸡犬相逐。又过一里,进入河谷,循河前行半小时,开始上山。前有同往云蒙峡的驴友三人,一人打伞遮太阳。在河谷还见背影,上山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来我们走得慢,二来山高林密。
 
 
上升二里,走在前面的小白发现了一颗杏树,不大,硕果满枝。摘几个尝,都说酸涩,只有我和依然觉得好吃。酸涩后口中生津,甜味悠长。站在树边巨石上,摘几十个后再次上路。自此,开始进入树林。林中,鸟语花香,虬枝盘结,幽静迥绝,绿荫遮天蔽日,太阳虽大,却晒不到人。脚下巨石逐渐稀少,变为山路,但两旁仍有碎石交错堆叠,密布山坡,延续到山下河谷,应该是久远的洪荒所致。
 
 

又一小时,到山顶垭口,休息半小时,解决了我背的3斤多圣女果和1斤多樱桃。下山,路开始较陡,继而趋缓,继而趋平。树木由杂树转为乔木,干枝满地。约四里,树林将尽,路边有一巨石,面很平,足以躺十人。旁边堆叠着规整的石条,必为人工开采。开心说,去年国庆,她们好几个人曾躺在巨石上休息。可惜现在正值夏季,岩石散发出的热气直让人浑身渗汗。路旁,山楂树正密,一株胜一株庞大,花将谢,实正发。如果国庆前往,正是山楂成熟之际,可饱尝。

 

 
出树林,映入眼前的是一台一台的庄稼地,沟垄模糊,不知所种何物。地埂旁的山楂树上,玉米杆在枝桠间横向铺叠,其与树叶挡住的烈日在地上形成一块阴影,可供乘凉。我猜为农人搭建,休息时避太阳所用。没走几步,转弯就遇到了四五个农人,男人背着喷雾器,女人牵着小毛驴,后面还跟了辆柴油三轮车,突突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响。搭话,知道他们正去给庄稼打农药。
 
我出生在山区农村,父母均为农民,知道庄稼锄草、防虫的重要性。无论烈日酷暑还是冰雪寒冬,都得按时下地干活。夏天,为了避开烈日,农人的劳作规律一般为清早出工,中午收工;下午四点出工,晚上八点头顶月亮星星收工。这样一来,饮食极不规律。因此,稍大一点的孩子都得担负起做饭的家务。我至今能记起杨家河(我老家门口的河流名)的河岸上,每到傍晚,三五一群蹲在河岸上洗菜的少年。这样的情景恍如隔日。我一手的厨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操练的。初中时,家里请人耕种,就已经是我下大厨了。不扯远了,关于少年的记忆留在其他文章里讲,现在还是接着前面的说。
 
 

农人刚过,一所旧村庄随即闯入视野。墙为石头和泥所砌,残垣断壁。我以为是荒村,狗叫声却证明尚有人住。努力探视,不见踪迹,也许是前面的农人留狗看家。屋前临路,一排木栅栏夹杂而立,腐蚀斑驳,中间菜畦,荒草满园。木易杨说,破败的屋后有路,可翻山坳抵达河谷。我们现在的路线,是绕山梁而行。

 

 

山梁至云蒙峡谷底发刃而起,左右两排,中间有条土道,宽约两米,通止山脚庄稼地处。北边山麓,前端有俩独立小山柱,柱上均有一顶石帽。大风过,岌岌欲坠。两山发刃前端,有一座山峰独耸,隔远看,似有河流环绕,使其与两山相隔。这座山让我想起电影《功夫之王》片头里的那座山,适合拍武侠剧。

 

 

沿山梁间大路曲折而下,将到山底,循山而来的溪水穿桥而过,在众多大石墩间环萦。桥两侧绿树密集,浓荫覆顶,倒映在溪水中,像一窝绿茸揉碎在碗中,与石头上原生的青苔和绿芽,相映成趣。小七拿出地席铺于大石墩上,众人休息了近10分钟,全身通透。

 

 

入谷底,一条大河自北而来,因大旱,河床裸露,水小得可怜。一条大路循河而出,直通云蒙峡景区,路上可见三俩行人。谷底有一户人家,卖饮料和零食,可食宿,女主人姓何。据说,这里曾是一个村庄,为了景区开发,政府下令拆迁,剩下她们一家子。花35元,我们买了一个西瓜,吃完沿河前行。在乱石间行六七里,都看不见深潭。木易杨指路边水深不过半米,宽不过一米的浅水对我说,去年他曾在这里游泳,水深2米,方圆3米以内,都淹没在水中。

 

 

折而东,遇几位学生模样的小孩,在捡拾木柴。寒暄之后,方知三人未带帐篷,欲以柴火度夜。想到谷底夜间不过10度的气温,为之担忧。行50米,摇篮仰指头顶右侧坪地,以示扎营在此。木易杨率先从侧路登坪,探视后招呼我们上去。一块坪地,足以扎十顶帐篷。临河,高出河面三米有余,坎下有深逾一米,方圆两米的深潭,潭中游鱼悠弋,大小数量近百。溪流淙淙,自上游环绕而来。北望,河自上游一分为二,消失于两崖曲折处。营地两边,绝壁如削。隔河西壁,崖顶有巨石突出,远望如鹰头,喙无勾,抑或像壁虎头。木易杨说像乌龟。各抒己见,但不争执。营地倚东壁,顶上有巨石,大或数十上百吨。下面树木森罗,有巨石与营地相隔。时值端午,按常理应有雨,众人开玩笑,谈若有大水来袭的逃生线路。

 

 

扎营后,各自游玩一小时,约五点聚一起晚餐。木易杨和依然溯游而上,回来说遇到20多位博士在上游扎营。所带羊肉被鹰叼走少许,现在正派一人看守。我方想起西壁顶端有鹰时时出没,想来其地有窝。此时,西壁下空地也有人扎营。摇篮数得三男三女,两帐篷。五点,众人归营地,生火做饭。因没带大锅,我分两锅煮了麻辣鱼;开心用一锅煮火锅;一茶壶青梅煮酒,丰盛异常。在山间傍晚,享受真正的人间烟火,置时间长短于脑后,这应该才是大家真正向往的生活吧!

 

饭后,众人玩三国杀,我不会,便钻进帐篷睡觉,只可惜将《搜神记》忘在了床头。不难想象,在山间野外阅读这样的志趣故事,别有一番滋味。晚上,有人小鼾,与上周自驾白河腐败,安啦老公如雷的鼾声相比,犹如自由落体中的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

 

 

第二日,日晒山岗,我最后起床。起来时早餐已熟,难得享受有人做早餐的生活。到潭边洗漱,见小白只穿条内裤用毛巾擦身。小白是爱干净的人,经常出行的人都晓得。菜洗不净他不吃;他会带睡衣,在水资源极其稀缺的老龙窝,早上都要洗脸、刷牙的奢侈男。

 

 

饭后,拔营,收拾垃圾,照原路而返,赶3:20的火车回城。为抓紧时间,我在前带队,从庄稼地至山顶仅花了20多分钟,只可惜累坏了体力并不太好的小七。在山顶电话昨日面的师傅,约2:45在原地接我们。后来,双方前后不超过三分钟抵白道峪村。过杏树,又摘了数十个回城。过安检,我户外刀忘随身携带,被没收,数人几番争执,未果。上车,我和小白各躺一条长凳,至终点。众人寻得兰州拉面吃烧烤腐败,饭毕作鸟兽散。

 

这就是端午的云蒙峡之行,特以流水账记之。此为第一篇完整游记。后多写短评。

 

落落 2011年6月8日凌晨于通州九棵树

跟我一起唱发表于2011-06-08 09:31  
分享到 
赞过
(1397次阅读/7个评论/3人赞过)
    老6
    好详细的游记,赞一个
      谢谢老6支持!
    阿宝听竹

    飞禽聪灵,动物凶猛,话说喜鹊把塑料包装的袋子叼开,喜鹊的目标是西瓜和豆腐,而同泡在溪水里培根就被乌鸦叼走了。

     

    看到朴实的文字,也让我心动不已。

      感谢胖子哥哥,还收藏了。感动!
    静静时光
    照片不错,文彩不错,风景更不错~~
      时光静好,美丽依旧。哈哈!偷笑
      呲牙必须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