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的首次驴友行

v

透过驴眼看世界

——我的首次驴行记

 

躺在舒适的大床上,腰腿酸,脚丫胀,尤其右膝下方那一大快瘀青疼得最凶,躺在地上的黑色运动裤对应位置上有一个开口,仿佛正眉开眼笑地附和着。

这是平生首次徒步归来的战果,让我的脑袋里不得不闪起个念头,我得找本辞海或词源什么的,好好查查“徒步”这个词。难道它的意思不是“长时间悠然自得地漫步”吗?

 

“稀哩哗啦”地,疑似小旅行袋的帐蓬被堆成一堆,大大小小胖乎乎的圆柱体也和一些银色炮筒子分别堆成了另外两堆,这些是睡袋和防潮垫。掂着刚领到的四瓶矿泉水的重量,盯着这三堆物什,我紧张地计算着我要背多少东西去“漫步”。

这几天和领队小宋通电话多次,咨询露营应该带什么东西。心里喜滋滋的,长这么大了,终于有个机会——不睡在房子里,嘿嘿。以前无论出游到哪里,条件再差总不会没有房顶,也不会没有床。

小宋早就列出我们应该带的东西,只是里面有些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例如冲锋衣和速干衣就让他解释了半天,好在他很有耐心,还告诉我到哪里去买,并且很热情的说可以随时咨询他。我想,夏天出行爱出汗,就先买了件速干T恤。

而另一些东西的用途让我比较费解,哨子就着实让我推理一翻。印象中这东西只在上学时看班长体委体育老师用过,如果是领队集合大家的时候用,我们队员就不用准备了吧?如果每人都准备,是不是求救的时候用的呢?无论如何,哨子在野外声音也太小了吧!我得建议他买个小孩子玩的球迷喇叭,曾经听亲戚家的小男孩吹过,真不是一般地响。

反反复复,林林总总,装了一大包出了家门,坐公车到集合点肩已经累得不行,没想登山前,这儿还一大堆等着呢。

 

心得一:露营的帐蓬及其中睡觉用的东西,是要自己背过去的,它们不是已经在目的地,到时租来用就可以的。虽然领队发的通知中写着“费用包括帐蓬、防潮垫、睡袋”,但——是——,费用确实不包括——把它们运到宿营地。

 

扛上东西来到山门前,我顿感眩晕——门里没有路,只有山。

徒步嘛,是走路呀,应该是基本上平着走嘛!现在我们要做的动作叫做“登山”啊!

身后的队员中已经传来了某些人的窃窃私语:“有没有雇到驴替我们背过去呀?”

我也不禁开始惊恐地打量我要扛的东西,旅行背包里面仅六瓶水就六斤多,我平时就是个大水罐,大夏天两天还要运动着,饮水至少得带着这么多呀。我的睡袋挂在背包搭扣上,手里拎着双人帐蓬袋。

再看和我准备同寝一帐的涓,她带的东西少多了,至少她喝水比我少,只背了个IBM笔记本电脑包,原本光滑整洁不带任何突出物,现在绳子横七竖八地挂住了三个圆柱,中间是她的睡袋,两边是我俩的防潮垫,从后面看上去,总令我产生要喷出火来把她发射出去幻觉。

睡袋和防潮垫倒都不重,帐蓬就轮流着拿吧,还好,没有我想象中那样惨,我以为还要扛着支帐蓬的竹杆子呢!

小宋已经开始走上山路,几个队员迅速跟上。我咬咬牙,给自己鼓鼓劲,就和涓一前一后也跟了上去。开始几十米还有勉强可以认为是台阶的东西落脚,之后就都是人踩出来的尺把宽的小路了。这时,我的鞋开始向我显示它的不专业。

我穿的是旅游鞋,我八月要去江南古镇旅游,就打算穿这双鞋。面是网眼的凉快,底是有很深刻纹的。是的,很深的,我买的时候就是看中这一点的,可是那是走平路,上山嘛摩擦力显然就不够了。

我前几天还穿这双鞋在郊野公园的林荫道上惬意地慢跑,可、可、可今天这山路

这山里没修路也就罢了,这土路上的碎石头怎么也没人扫扫呀!一走石头带着脚向下滑不说,还硌得脚心生疼。55555…

 

心得二:不是所有的山,都修着八大处的柏油路,或者香山的石条台阶;也不是所有的旅游鞋运动鞋——底子都是一样的厚呀!

 

帐蓬袋在我两手间交替,睡袋也在我胡乱塞满的背包上晃来晃去,让我更不容易保持平衡了。好在同伴们互相扶持,可哪个不是重担在身,我真不好意思麻烦别人。

涓抢过我手中的帐蓬袋说她拎一会儿,她的鞋比我专业点儿没那么滑,她穿着牛仔短裤的小腿很快就闪到我仰视的角度上。那我偷会儿懒儿吧,正好回头拍拍来时的山路,以后好和别人炫耀炫耀,看我上过这样的山呢,哼!

大多数同伴都在我前面,身后的山路上人很少。那个是我在镜头里看到一个人影。

那人背着一个看起来很大的包,体积至少是我的包的三倍,重量就不知道了。他一边走,一只手还拿着一顶怪帽子摇着。哈,是我们的另一个领队阿西,他是个藏族男孩子,据说他可是登过五千米的山呢。

 

看着他慢慢走上来,我和他打招呼,让他走到我前面,我怕自己走得慢影响他的节奏,他背着那么大的包呢!

果然他走得很匀速,我跟着他好象也轻松不少。山势现在角度比较大了,我基本上是平视着他的包的底部和小腿。

啊,老天啊,他竟然穿着凉拖鞋!他背着那么重的东西还走得那么稳稳当当。

我不禁抬头看看他的后脑勺,再低头看看他的鞋,对,没看花眼。

哎,真是高人啊!可别再把自己的鞋当理由了,赶快赶上涓提一会帐蓬袋吧。我喘着气尽力跟上他。

渐渐地,我跟着阿西超过几个队员,他不时地还和队员们说着笑话,我却滑了一下摔了一跤,运动裤右膝上的洞就是这样产生的。太阳晒得我已经有些头晕眼花,出的气比进的气多了,膝盖上的疼好象也顾不上了,几次差点一头撞到阿西。

在一处稍宽的地方他停在了旁边,让我先过去。

“我还是跟着你好,”我因呼吸不稳结结巴巴地说,“看着你的鞋我走着比较省力气

“可我太不省力气啦!”阿西抗议着,“你在前面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帮你,可你在后面万一哪一下撞到我屁股,我向后摔下去

哦,确实危险太大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看一眼他的凉拖鞋,走到前面去了。

 

我一路观察着地一,确实有,且仅有驴粪出现过,可就是没看到驴。

这时已经有很多不同队伍互相穿插在一起了,没有雇驴的,都是自己背着。

一只小黄狗在登山的队伍里跑上跑下,似乎在炫耀它轻松自得地翻山本领,让我们这些高它许多的新驴们真的、真的很没面子。它的主人是另一队登山者。

我听见身后我们的队友里有个女声悄悄地说:“没有驴,这只狗也可以帮我背个睡袋吧,背瓶水也行呀!”

 

心得三:我们在城市里很少有负重的机会,就是上街购物血拼了太多,也可以很潇洒地打“Taxi”。而徒步在不提供任何服务的山上,人们的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只要能减轻一点自己的背包,让自己轻松点走下去,打什么主意的都有,比如凉拖鞋,比如也许能代替驴的狗。

 

好不容易追上了涓,她已经喝完一瓶水,把空瓶插在一个炮筒子的上面。

这种不能分解的白色垃圾我们是要自己收集起来带下山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所以喝空的塑料瓶不能随便扔,这是做为一只驴子最起码的公益心。

 

我拎过帐蓬袋继续前行,走走歇歇,终于到了一路上被传说了很久很久的山顶。

更多的人聚集在这里休整,老驴们称这里为“崖口”。我至今也没弄清楚,是所有的山顶,或者说从上山变为下山的地方都叫“崖口”,还是只有脚下这个地方的叫这个名字呢?

我也找块石头“站”下来,没有坐,主要是牢记自己一贯的锻炼原则,大运动量后没有彻底做放松运动,是绝对不能一屁股就坐下的,据说这和武侠小说中的“走火入魔”原理类似。

我一边拼命吃着自己带的瓜果面包等食物(主要为了减轻负重),一边观察各路英雄豪杰。

只要不是我们这支队伍里的同伴,几乎都有很专业的行囊。方方正正的背包,包上还有许多带子,应该可以挂很多东西。挂在背包上的睡袋等圆柱形,也都横平竖直的。看到他们拿东西,有的会把手伸的很深,甚至要把上层的东西先拿出来才能够到下面的东西。路上要用的东西怎么不放上面呢???

我比较着自己的背包,衣服洗漱用品只有到营地才会用到,所以我放在了最下面,上面是水瓶和吃的东西。难怪我总是重心不稳,原来人家都把重东西放下面的。翻包比起长途跋涉来说,还是要保证动态时的平衡更重要哦。

再看我的队友们,背包五花八门,电脑包,书包,安姐还是单肩背包,而各种圆筒子都是临时用绳子随便拴在背包带上的,什么方向都有,多数都不固定,走起路来会脱离背包晃来晃去。有些人干脆就不绑了,抱着、扛着或者夹着。相比之下,涓的三个“火箭筒”还是比较稳固的呢!至少左右位置的顺序是没换过的!

队友里只有少数几个人拿登山杖,物品准备清单里是有的,一方面我不知道在哪里买,另一方面我觉得空手更好,关键时候可以手脚并用,有个棍子反到累赘。

不过我们队伍里有别人没有的好东东——折叠伞!

我记得去黄山旅游时,导游就说不要带伞,山上风大会让人不容易保持平衡。我告诉了安姐,安姐说“我怕晒呀”,一直英勇地打着伞登上崖口。

其实我也怕晒,保持皮肤白可真不容易呀,我在城里我一年四季都带着伞,下雨遮雨,没雨挡太阳。但这次上山前还是忍痛把伞留在车里了。

还有不同的就是帽子。我的队友中只要戴帽子的,都只是有前面的沿儿。我戴的是高尔夫球帽,很浅,帽沿比较长,很容易被风吹掀起来,只好用发辫把它固定在后脑勺上。只有阿西的帽子是一圈都有帽沿儿的(后来发现小宋也拿了一个这样的帽子),其实这种帽子倒不稀奇,在城里很容易买到。看来以后在物品准备清单里要写清楚,“四圈都有沿儿的帽子”。

在我看来,这种帽子最大的好处就是晒不着脖子,阿洋就把毛巾搭在脖子上防晒,涓是披散着长发盖住脖子。这两种方法我都不喜欢,没准还没到地方就捂出痱子了!

也有不怕晒的美眉,穿吊带背心连后背都露在外面。阿西背着那么重的东西,还很有精力地追在人家后面提醒着:“不要太性感哟!小心虫子都来亲你呀!”

 

心得四:我们正踩着的,是一条比较专业的徒步路线,因为别的队伍基本上都有很专业的装备,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准备充分。而我们这支临时队伍,是由比较不专业的队员组成,更象是鬼子进村前,慌里慌张收拾家什落荒而逃的难民。

 

上山路边石头多植物少,所以就顾着怎么防晒了。

下山树又多又密,万岁!晒不着啰!

我举着双手欢呼着,几乎是跑起来冲进了树丛!

 

“哗嚓哗嚓”,我呼万岁的嘴还没收回来,顺势就变成了“哎呀”,穿着短袖的胳膊已被小树枝划了几道子。紧接着看到走在我前面的涓,露在外面的小腿也左躲右闪跳起舞来。

我们大都穿着短袖,还有相当多的人是穿短裤的,此时多多少少都遭遇了袭击。

在城里,绿地是多么稀缺的资源啊!买房子要求绿地面积百分比,去公园也要找树多的地方。所以我们越穿越暴露,从来不需要考虑,会有机会被树呀草呀这么近距离狠狠地“抚摸”。

不过树林里的土路比上山的石路软多了,再加上林中凉爽空气清新,我们的身体似乎应该也通过了极限的考验,轻松了许多。

很快就从树林里穿出来到河边,第一次遇到返回的人,竟然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哇,看人家五六十岁的人都能走这样的路,惭愧惭愧呀!

老人看到我们身后背的东西,就慈祥地笑呵呵地说:“看来这是要住下的吧,好,好啊!”

想起在崖口听同伴说起一对夫妻,轮流背着才几个月大的孩子上山,哎,这徒步真是全民运动呀!

 

走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水,一条小河很清很清,这就是著名的白河湾吗?

小宋把我们的营地选在了上游,他说那里更干净一些,所以我们还得继续再走一段。

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背包,跑到河边洗手洗脸,真凉快呀!

我们正拍照的拍照,休息的休息,沿河的石头走来一队人,为首的还举着两杆大旗,但因为旗子卷着我没看到字。

他们不仅背着自己的行囊,每人手里还提着袋子,大的是编织袋,小的也都是大号的塑料袋。他们一边走,一边捡拾着白色垃圾。

等他们走近了,我才看清,这是一些非常年轻的面孔,有的还穿着奥运志愿者的衣服,就是不穿也能看出来,他们就是环保志愿者,为了延庆这块风景优美的徒步圣地的清洁,默默地工作着。

他们不仅自己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爱心,向所有来此地的行者,宣传了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环境的同时,也沿途清洁着每个徒步人的心灵。

 

心得五:沿途遇到的徒步者多种多样,但在这大自然的环境中却是人人平等。无论贫富,有钱也没处花;无论出身,都要靠自己的力气一步一步来丈量。在这里,只有彻底放下都市喧嚣纷繁的人,才能最大程度享受自然的给予我们的礼物。不谈名利,远离竞争,融入自然,回归真我。

 

遇到返回的小宋,这说明我们快到宿营地了。

他指着不远处隐约的农舍说:“那就是这里唯一的一户人家,走过去不远就可以休息了。”

“那你要去哪儿呀?”我好奇地问他。

“我返回去看看有没有人需要帮助,”他快步走上我们来时的路,“要是不需要,我就回到出发地去背晚上大家用的东西。”

What??他要回到我们停车的地方,再走一次???

我敲着自己已经酸痛的膝盖,实在想象不出,他为什么不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一次就背进来呢?

看着他没几秒钟就消失在树丛中,我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赶快把我自己运到目的地才是正经!

走过小河上的石头,我们看到那一排小平房。真的就要到啦!

 

离农舍不远的一棵大树下,一个桔红色的小帐蓬已经搭好,和小宋第一批到达的几个队员已经在那里休息了。

我们把防潮垫铺在草地上,互相打着招呼,喝水,休息,树生还把自己的T恤在河水里洗了晾在大石头上。

我也把拖鞋换上了,把累得有点肿胀的脚伸进河水中,真舒服呀,我把袜子也洗了洗,和运动鞋一起放在一块石头上晾。

据说有的美眉还带着洗发水和沐浴液呢,我环顾四周,不象是有能做这件事的地方。

打量一下周围的环境,我们正坐在一棵两人才能合围的大树下,河对面有一大块平地,正好够我们这么多人搭帐蓬的。周围群山环抱,空气清新,隐约能听到鸟儿鸣叫伴着流水,周围真的很安静,我听到了多少年都没听到的鸟叫,心也随之渐渐安静下来。

我双肩被压得非常疼,转了两下手臂还是觉得酸酸的。就做了瑜伽里的背拉动作。这么好的环境,真应该铺上瑜伽垫子,做上两小时户外瑜伽,多舒服呀!

 

这时听到大个子峰叫着:“哎!这里手机没信号哎!”

大家也纷纷拿出手机,“真的呀!我还想打个电话呢!”“这才是真正的与世隔绝!”“绝对安静不怕老板打电话喽!”

正说着,后面的队员们陆续也到了,小宋和阿西都随着队员走过来,还有走在最后的徒步中心的金主任和拓展教练华峰。

大家横七竖八地把背包扔在草地上休息,大树下的草坪一下子就被挤满了。

“既然都到了,大家都过河,教你们搭帐蓬吧!”

两位领队首先带头过了河,我们赶快拎上各自的背包也走了过去。

阿西帮助玲搭三人帐蓬,同时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给我们看。

而我在选址上就费了一番功夫,先选了低处感觉比较平的地方,可小宋一看就说:“你想把帐蓬架在沟上吗?要是下雨,水不正好流过你们帐蓬下面吗?”

我又四处看看,觉得哪都不怎么平。小宋告诉我们:“其实不用特别平的地方,有一点坡,只要你们头朝上就好了。”他带着我走到一个小缓坡,给我一把小铲子,让我把石头草丛清理干净,我和涓就按照他的指点搭好了帐蓬,展开防潮垫和睡袋,安置好我们的背包。

看着我们桔黄色的小窝,感觉很温馨,赶快梳理头发,在帐蓬群里拍张照片臭美一下!

 

帐蓬搭得真及时,没过一会儿就下起雨来,我们陆续钻进帐蓬躲雨,顺便休息。

可我的袜子还没干,怎么办呢?涓发现帐蓬顶正中有个钩子,让我挂在那里。

“哎呀,我们的脸对着脏袜子!”我反对着,“算了吧,我还是先放塑料袋里吧,那个钩子应该用来挂毛巾才对。嗯,这帐蓬设计得还很周到呢!”

直到晚上我才知道,那个钩子最正宗的用途,是用来挂灯的!

 

我们躲雨休息小睡,后来雨停了大家又在一起做游戏。

而就在这三个小时里,两个领队的小伙子,又出山返回到汽车处。

当我在河里的石头上坐着和小邓闲聊时,远远地看到他们回来,每人大包小包背了很重的东西,他们俩基本上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姿势,让我联想到人在田里拉犁耕地。

他们背的是我们这二十多人的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

锅碗瓢盆,炉子气罐,若干黄瓜西红柿等蔬菜,若干肉串,还有三十多盒方便面、方便饭,面包,鸡蛋,牛奶估计他们每人怎么也得背个百八十斤的!

哎!出发时我只想着怎么能少背点东西,怕自己翻山坚持不下去,现在才想到,背少了我们吃什么呀!

原来我们的好多东西还是要让人家背过来的,可真有点过意不去。

阿西脱去衣服乘凉,看到他双肩上两块巴掌大的红紫,看得我“嘶嘶”直咧嘴。小宋虽然没有脱掉衣服,想必也好不到哪去,可他稍微活动活动手臂,就马上开始架炉子张罗晚饭了。

这顿饭虽然简单,但我们吃得很香,大家就象一家人一样,每人端着一个方便面或方便饭的盒子,几个人分吃一袋榨菜,在一个大脸盆里抢大拌菜,喝着同一锅里熬出的“胡辣汤”。

饭后,因为继续下着小雨,小宋和阿西带领大家用树枝,借着那棵大树支起一个防雨蓬。又到山上找了些木柴,燃起一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唱唱跳跳。

 

小宋一直不停地搬运着小臂粗的树枝照顾着火堆,阿西一会儿给大家唱藏族歌曲一会儿跳舞,最后还给我们表演他背来的一把特殊的琴。

这把琴一路上被好多队员试着拉过,不是象锯木头一样“吱呀吱呀”的噪音,就是干脆不出声。我还特意摸了一下那把弓,确定那上面是弦不是刚条。

这会儿总算是听到拉出来的曲子了,很有民族风味。

我看着忙来忙去的两个小伙子,不禁感叹着,他们是什么肉做成的呀!不会真是驴肉做的吧?扛了那么多东西,来回走了两趟山路,还蹦蹦跳跳地唱歌跳舞拉琴干活!

哎!趁着烧烤肉串,我分别给他们俩一人烤了两串,实在是也做不了什么别的了,让他们多吃点肉长点力气吧,明天,好多我们公用的东西他们还要背出山呢!

小宋接过我递过去的肉串,警惕地对我说:“明天我可不能替你背帐蓬

 

 

心得六:以前我一直以为,“驴友”里的“驴”字是“旅”的谐音,就是指爱旅游的人们结为朋友。今天我才终于真切地明白“驴”的含义,就是指真的驴,那种扛着东西走山路的动物。可是真扛啊,一点不含糊!听他们说,以前徒步进入深山住好几天时,还背过一百斤大米呢!想想我后背就直冒冷汗!

 

山里的夜真黑,因为阴天没有月亮星星,除了我们的篝火和手电,一点亮光都没有了。

我回到帐蓬睡觉已经十一点了,大多数人还都在玩儿,我是不习惯熬夜的人。涓回到帐蓬时我醒了,后来我们聊天说着说着就睡着了。隐隐约约还能听到阿西带领一队人玩“杀人”游戏,时不时传来“天黑请闭眼——”。

早上迷迷糊糊听到帐蓬外几个人在说话,有大个子峰,还有玲的声音,天南海北地讨论着。我看了一下时间,还不到六点,他们睡那么少,昨天爬山时消耗的细胞能恢复过来吗?

没多久,我就听见在小宋吆喝大家去抓鱼。

抓鱼?嗯,肯定挺好玩儿,我也要去!

我赶快穿衣服梳头,当我的脑袋从帐蓬门里伸出来时,外面竟然空无一人,除了还在帐蓬里睡觉的,其余的都走了,55555…早起的鸟有食吃,晚起的鸟没食吃!

我只好拿着洗漱用品去山泉下洗脸了。

早上的空气真好呀,山泉边那户人家的两位老人也都起来做饭了,烟囱里冒出袅袅轻烟,真是世外桃源呀!

 

回到营地,金主任开始给我们准备早餐。他烧热一大盆水,把各种口味的袋装牛奶放进去热一热。我和安姐就开始吃起来,马哥马嫂马姐也围着小气炉煮起了方便面。

我正吃得香,旁边一个帐蓬门缝里伸出一截黑黑的小腿,一看就知道是阿西的。

我朝帐蓬叫着:“外面的人都吃饭呢!”

帐蓬里传出阿西懒洋洋的声音:“你看我的玉腿性感不?”

我笑得要喷饭了:“你还睡懒觉,人家小宋都带着一群人抓鱼去了,我还以为你也去了呢!”

“呼”的一下,帐蓬帘子被掀开,阿西的头和身体露了出来:“抓鱼?嗯,我也要去抓鱼!”

他快速地趿拉上他那著名的拖鞋,不知从哪里抄起一根头上挂了个渔网的木杆,就快步朝上游走去,华锋这时也起来了,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子,都跟着阿西走了。

我一手抓着面包一手抓着鸡蛋,眼睛看着这一队人,心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八点多了,这个时间我应该吃早饭的,我不能空着肚子跑出去玩,要不胆汁分泌过后没有食物,容易形成胆结石

可是我好想好想去抓鱼呀!

终究我还是抵抗了诱惑,决定吃饭,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消失在树林里。

 

哎,先是睡觉没睡够错过了第一批,这回是为了吃饭错过了第二批。那一会儿我要是想去看他们抓鱼,就得自己去找他们,可是向大山的深处走,我怕走迷路呀!

吃完饭,我真就朝着他们走的方向跟过去。因为想到要涉水,所以我没有穿运动鞋,而是穿这次来露营前专门买的两用拖鞋,有个带子可以把脚后跟挂住。

走了近十分钟,过到河的另一边,刚从小树丛中穿过,就看见一处更大的营地,这里好象都是一家子一家子来的,还有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小河里站着玩水。

我问旁边坐着吃东西的一位大叔,有没有看到有两群人从这里走过去上游抓鱼,他说没看到很多人,只看到一男一女过去。

当时我不知道他看到的这一男一女也是我们的队友,其实是第三批,我还以为小宋和阿西走的不是这条路呢!就我一个人穿着拖鞋,我可不敢冒险,只好一步一回头地往回走了。

 

我忧怨地坐在帐蓬外的石头上幻想着,他们是怎么抓鱼的呢?

这时涓起来了,她和我说她睡得特别好,她在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今天她睡了快八个小时了。

她洗漱完毕,我就磨着她和我一起去找抓鱼的人。虽然她也不知道怎么走,但是我们俩一起去总算有人壮壮胆呀!

涓也和我一样好奇心特别强,要不我们怎么能睡一个帐蓬里呢!

又一次来到那个营地,大多数人都已经起床活动了。有三个小伙子和一个女孩也要向大山深处走,我和涓就和他们结伴而行,徒步皆兄弟嘛!

他们说已经走过河左岸的路不通,让我们走右岸。我们刚走几步,就听见河对岸有人叫我和涓。

回头一看,是小蒋还有另两个女孩,小蒋汗淋淋地,那两个女孩子都披着不知是谁的上衣。

我赶快问他是不是从抓鱼的地方过来,他说是,离这里不太远有十五分钟就能到。

“那边有路吗?”我指了指另一个营地的人说,“他们说你那边没有路呀!”

“有路,就是树比较密,小心你们的胳膊和腿!”

我是穿短袖长裤的,涓是穿短袖短裤的,于是我们把那两个女孩子手里的衣服要来,并且央求小蒋:“你别回营地,带我们过去找他们抓鱼吧?我们也不知道路,怕走丢!”

小蒋苦笑着把头摇得象拨浪鼓:“我都要饿死了,我可得回营地吃饭了,就一条路,你们不会走错的。”

 

我们向他来的方向走过去。

树林确实很密,远比我们下山路上的树林密得多,有很多地方树枝矮得要弯下腰钻过去,可能是因为这边是深入山里已经很少有人来了吧。

我把衣服披在头上盖住双臂就没事了。涓可惨了,盖了上面,小腿划出好多道子,只好盖住小腿。就算这样,她也没忘记去采路边的各种野花,红得黄的白的好多,美丽得特别自然,真就是和城里绿化带上,那些好象被统一格式化了的花不一样。

好不容易走到了一段石头河滩,我不敢过去了。我的拖鞋是为了涉水,可一直走的是山路呀!我可没阿西那本事,要知道走这么多山路,我还是应该穿运动鞋的。我在岸这边停下来,又想要回去了。

涓穿的是运动鞋,她随着那几个小伙子走过河滩,去观察那边的情况,她才不甘心这样半途而废呢!

有一个小伙子长啸一声,听到远处也有人大叫了一声。涓就大喊着阿西的名字。

果然,抓鱼的那一群还在更远的地方。

我好后悔怎么没买球迷喇叭带过来呀!这里的通讯方法也太原始了呀!我们这些在城里好歹也算淑女吧,再喊能有多大声音呀!

没办法,我小心地走过石滩,和涓继续我们的丛林肉搏战。另外那个营地的人不再和我们一起走,他们就留在那片石岸上休息了。

我和涓在树丛中顺着那条小路走,时不时地叫上一两声,估计谁也听不到,唉!就算是让自己安心吧。

我们低着头走了五六分钟吧,突然听到了有说话的声音传来,叽叽喳喳的,看来离他们越来越近了。我和涓都高兴得加快了脚步。

眼前突然豁然开朗,说话声音也一下子大了起来。

 

小宋、阿西和小邓都站在水里,左划拉一下右划拉一下。其余的人站在岸上看,因为他们站得高,总能更清楚的看到水里的鱼,然后就大叫:“这边有条大的,不骗你!”指挥着水里人这边那边去抓。

我走近了,看到他们用大石头垒起了一道小堤坝,把主河道上的水给截到了外面。小宋还在下面拦了一个渔网。

 

这么原始的抓鱼方法呀,我还真是头一回看到!

阿西挽着裤脚,他的拖鞋是可以在水里穿的。小宋的鞋更好,用他的话说是水陆两用,即是登山鞋也可以涉水。小邓就没有两位领队这么专业的装备了,只能光着脚站在水里。

只是他们抓到的鱼太小了,我看到玲的手里有一个矿泉水瓶,里面游着几条指甲般粗细的小鱼。

更多的还是草里的小虾,白白透透的,涓忙着从草里捡出来放到塑料袋里。

华锋刚才是下过水的,现在光着上身坐在石头上休息。

我这才发现原来一路被我用来挡树枝用的上衣是他的运动服呀!

我缩了缩把衣服放在身后,可别让他看见哟!他既然借给了别人用,那就好事做到底吧,我还要披着回去呢!

回去的路没有来的时候感觉那么长,可能是因为人多热闹,也可能是我没那么害怕了吧,一路上还有闲情逸致,也采了一大把各种颜色的花呢!

最让我得意的是,这一大群人中,只有我是吃饱了饭的,包括涓在内,都是饿着肚子呢!

 

心得七:徒步去的基本上是原始的山林,通讯靠吼,抓鱼靠手,走路靠脚。所以一定要听从领队的指挥,尽可能跟着大多数人一起走,有什么特殊情况大家可以商量互相帮助。不要自己随便独创蹊径,野外可不是展示个性的地方,尤其是对没有什么户外经验的人,否则不仅个人可能遭遇危险,也会给同行的驴友带来麻烦。

 

回营地吃过饭,大家就开始收拾准备返回了。

我非常非常热情地跑到正在吃面包的华锋面前:“哎呀!这是你的衣服吧?”

他已经穿上了一件干净的T恤,从我手里接过衣服看了看,点点头说:“是我的,真谢谢你拿回来给我,我都不记得还有这件衣服了。”

“我应该谢谢你啦!”我有点心虚,“我过树林的时候一直用它挡着呢!”

 

除了收拾垃圾和自己的背包,我们必须拆帐蓬,得把它还原成一袋子,各种钉子杆子绳子一样也不能少。

小宋帮助玲把她们的三人帐蓬收好,回头问我:“你那边需要帮忙吗?”我很勇敢地说:“不用!没问题!”

~~太小看我啦,安装个帐蓬需要教,拆个啥还能难倒我吗?就冲你昨晚以为我会用两个肉串贿赂你帮我背帐蓬,可要小心我把那帐蓬拆得——让你下次再也装不起来呢!

为什么我们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正好放在袋子里,而我们收起它们时,就总觉得袋子变小了呢?

首先,我们的睡袋就塞不它们的原装口袋里,还是让华锋用了很大力气把它压扁才勉强放进去。

帐蓬的两层布在我和涓的抻来扯去下,好不容易卷起来塞进拎袋里,来的时候我还能放进去我的水瓶,现在放了水瓶子拉锁就只能咧着口了。

我再请华锋用帐蓬绳把两个防潮垫和一个睡袋帮助涓绑在背包上,我早就听我妈说过打绳结也是一门学问,可不是谁都会绑东西的。还是让教练来吧!

 

等我和涓收拾好过河后,已经有两批人走了。

小宋和阿西也刚刚收拾好我们的公用物品,虽然我们已经吃了大部分东西,但还有很多东西是要带回去的,比如烧烤炉,总不能出来一次扔一个吧?

阿西仍然把炉子和两个大袋子全部背在背上,只是绳子太细了,他在左肩和右肩上各垫了一件衣服。小宋是前面一个小背包后面一个大背包,这样的背法让他在路上多次抱怨前后都不透风,太热了。

我们这一队就跟着他们出发了,最后还有一拨人是跟着金主任走的。

回去的路上,阿西和小宋时不时在树林里吼叫一声。说是这样走路不寂寞。他们走得快,虽然时不时要照顾我们已经放慢了速度,我们还是气喘吁吁很费力的跟着。

几乎是一口气走到崖口,这两个老驴才叫停下。而此时,我们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前两批出发的人,成了第一批!

大家放下背包休息,我一下子看到炉子外面的纸箱破了,烧烤架子露出一个头,这一面正是贴着阿西背部的。我问正在地上坐着休息的阿西:“你不觉得硌着了吗?”

阿西说:“我说怎么回事,走了这点路就头晕眼花的。”

“哎,那有可能正好点着你的腰上的某个穴位呢!”

他还真摇晃起来:“怪不得我大白天看到那么多星星

我们找了一个防潮垫,树生帮助阿西垫在炉子和后背之间。

 

下山前,小宋说带大家走另一条稍微缓一些的路,虽然多走三百米,但是比较容易些。

想到昨天我们上山的时候,已经经历过碎石下滑,大家都同意了。古语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嘛。我们还都背着大包呢,还是小心为好。

虽说是找了一条好走的路,可是有些地方还是很陡很窄的,小宋和阿西时不时还要扶一下这个拉一下那个。但是他们还是不忘记和我们说笑着。

小宋在一个很陡的岩石下摆了个pose,让我给他照相,然后问我:“象不象愚公移山?”

当时因为站的地方险,我也没顾得上细看,回家后在计算机上一放大,我忍不住大笑,哪里象什么愚公移山,明明是刚偷了东西,发现被别人看到,心里不知道是不是露陷儿了,皮笑肉不笑的样子嘛!

 

中途又休息了一次,这段下山路还真是难走。

华锋打的绳结太让我失望了,涓的三个炮筒子掉了一个。还有一大半的下山路没走呢。

我把那个防潮垫好说歹说塞回绳套里,可是顺序已经变了,睡袋仍然在中间,两个防潮垫都跑左边去了,好在比较轻,涓没觉得不平衡。

但是由于重力作用,两个防潮垫在行走过程中慢慢下滑,疑似又要掉下来。我只好紧紧跟着涓,走几步,就从底下把两个圆筒子向上拍几下。

我只顾盯着涓的圆筒子了,根本没看别人都走哪去了。

小宋带着大队人马已经从缓坡上下去了,我看到他那个红红的背包已经出现在山下的路上。

而涓追着阿西却走到了另一条路上,非常险的路,岩石之间的高度差很大,而且窄得刚能容下两只脚。

当我发现我们已经远离大队伍时,已经下到半山腰了。阿西在涓的前面,阿西的前面还有四个女队员。

 

我大声嚷嚷着问是怎么一回事,阿西说:“我看到她们几个没跟着队伍,可能是走错路了。我不能让她们自己走呀,只好跟下来了。”

涓很委屈的说:“我看到阿西走的这条路,我就跟下来了。”

我还没说话,身后又响起一个声音:“我看你们都走这条路,我就跟下来了。”

大家回头一看,是拿着登山杖的阿洋。在这样的路上,连落脚点都难找,登山杖还真难说是不是帮倒忙呢!

但阿洋还是很积极地,她擦擦汗对我说:“反正也是来了,咱们就好好照几张相,他们没走这条路的还拍不到呢!”

于是我们俩就找个能站稳的地方,迎着风作英勇就义状互相拍照。

 

说归说,路太难走才是真格的。

我的鞋比上山时更不听使唤,几次象打滑梯一样向下出溜,而背包比较重又让我仰身向后倒。

其他几个女孩子也好不到哪去,只听尖叫此起彼伏。阿西在队伍中央一会拉前面的人,一会儿回头看后面的人,有几次他还想越过涓来帮我。他一个人要照顾前后七个人,还背着那么大个儿的包,在这只能容一人的石缝间,他要是挤过来挤过去的得多危险啊!我可不能让他过来,就很勇敢地说:“暂时没事儿,有事儿我叫你!”

“你有事时叫我就来不及了!”阿西还是那么不紧不慢地开着玩笑,“你摔倒时一定要屁股着地哟!那里肉多,最多也就是摔成个花屁股。”

我才不呢!屁股也不能随便摔呀!现在真要是狠狠摔几下,说不定等我老了的时候要得坐骨神经痛呢!想想自己好歹练瑜伽多年,力量不够,灵活性还是不错的,膝盖手腕关节柔韧性尚可,不会轻易挫伤的。所以每次滑倒时,我尽量膝盖一弹,双手向后撑地,基本摔不到身上,就是手掌上的肉比较吃苦头,被石头硌青了一大片。

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吵吵嚷嚷着,我们八个人总算都平安下山,和小宋的大队人马汇合,有惊无险。

 

终于所有的人都集中在了大巴车上,开往回城的路。小宋让大家都谈谈感想。

毕竟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参加徒步,大家都很真诚地称赞这次旅行完美结束,都感谢领队的负责,整个团队里队员互相照顾通力合作,每个人都为自己成功完成徒步感到自豪。

轮到我说,我已经累得大脑都转不动了。但还是没忘了找小宋算后账:“我当初只是听你说要来露营的,可没想要爬山呀!”

阿西笑得差点背过气去:“哎!下次专门为你举办一次露营,哪儿也不去,就把帐蓬扎在天安门广场上好不好呀?”全车人都被逗得大笑不止。

我想想还真是的,来得时候怎么只想着要露营,没想着在哪里露营呢?我们都能经常去的地方,也不让随便安帐蓬呀!

 

心得八:我的心得已经说得很多啦,就再说说这两个领队的小伙子。其实他们能成功地带领这群新驴们完成徒步也是应该很有成就感的,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堂徒步启蒙课。一路上他们都有说有笑地鼓励着我们,用以前课本上讲红军长征的话来说,这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只是肺活量没他们那么大,走路的时候实在是只顾得上喘气儿笑不出声了,只能在心里偷偷地乐。

 

要说让我觉得有什么不爽的,整个徒步露营过程中也只有一件事。

这项运动中任何物质都是极其匮乏的,但是有一样比较特别,就是厕所。要说起来,野外是一个厕所也没有的,但只要没有人的地方——处处皆厕所。

草原山风发表于2011-05-24 21:42  
分享到 
赞过
(919次阅读/2个评论/2人赞过)
    草原山风
    微笑
    草原山风
    哦是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