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清讲座:中科院地理所缘何二十多年户外安全零事故?
1,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会员俱乐部主任张书清,是资深户外探险专家,拥有20年科学考察经验。多次带队穿越墨脱、阿尔金山、罗布泊、藏北羌塘无人区等地,制作了一系列备受欢迎的专辑和报道。他昨天晚上进行了一场关于户外安全的讲座。
中科院地理所的那个大报告厅先是加座,后来就是边上都是站着的人,我庆幸自己提前半小时到的,还找到了座位。
来的人多,也有各种网络去的驴友。不过,主办方好像没怎么控制报名人数,显然报名是超了的,我报名的时候好像就已经3百多人的了。
但想想也很理解搞活动的——这类不收费的公益活动,报名不来的人也多,没办法真正控制人数,只要课室可以容纳得下,来的人就是站着听全场应该也没有什么怨言。
2,
徒步,近年来已成为很多人喜爱的户外运动之一。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更愿意去户外放松心情,欣赏风景。但要保障野外徒步的顺利安全进行,现在户外事故出现的频率太高,似乎玩户外出事已经是不可控和必然的了,在这样紧张无奈的户外认识中,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本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张书清老师以他自己的经验为大家介绍了中科院地理所十几二十年的野外工作中是靠什么做到了安全零事故的。
我们只是业余玩玩户外,人家中科院地理所的那些科学家和户外专家则是以户外为工作,他们住帐篷的时间可能比我们睡在家里的频率还高,他们去的地方绝对比我们前往的地区危险,他们能够做到零事故,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中科院地理所的都是身怀绝技的户外神人?其实从张老师所讲的徒步的相关常识来看,其多年安全野外出行的经验及技巧也很简单——都是说得出来做得到可以施行的一些基本方法——问题是我们有心没有,我们去不去做。
3,
首先是理念:专职玩户外的张老师说“我是胆小鬼,我不是探险家。”他教我们:夏季不要去沙漠,不要大雪进山,不要非在雨季去森林,不要盲目挑战无人区,不要不遵从大自然的规律,要对所去地区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去的时间和季节……我想,张老师的话是对尊重自然的一个最好的解释。什么是尊重自然?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去按科学规律办事。
按科学规律办事就是去之前要做大量的功课,了解气候地形路况人文等等方面的知识,张老师说,只有了解了很多你才看到得更多,感受得最多,欣赏享受得最多,啥也不了解,那就是一个傻走路的徒步者,那样的旅程是枯燥的乏味的。
张老师还讲了怎么样做出行计划,这个,他介绍得比较细致。他说只有计划,遇到事情和意外我们才能够在备选方案中迅速地找到合适的备用方案,有计划才能千变万化。
4,
外出的装备一条,张老师也讲得很细致:地理信息类的是GPS、地图,指南针、手台必带。
近视的要带一副备用眼镜,如果有眼镜绳那更好,去雪地必须带墨镜,说这是铁律,任何人不得违反,因为雪盲15分钟就不可逆转地造成伤害,他说在高原雪地,眼睛看不见了比腿断了还危险……
药品要根据季节和所去地区准备,我下课之后还专门问了张老师一下他课上展示给我们的那一般口袋大小的急救包出行够不够用,他说不够,一般还会加绷带三角巾药物等。
他也提到了带绳索,路标带,针线包,笔和沿途记录的本等,说老实话,这些我倒是真的很少携带的。
他以多年的经验说,不管走到哪里随身携带一个压缩饼干和水是必须的。哈哈,这倒是智者真言了,有些东西真的必须随身携带,比如证件钱粮水,一天以上的行程自己身边没有这些那心里真没底。
虽然要携带的东西很多,他也说最好不要超过15公斤的背负。一些艰难路段还是要找向导和背夫。
5,
户外跟做别的还真不同,做生意赔了也就是钱的受损失而已,户外只有安全和不安全两种。户外成功的那些经历可能是老天眷顾和运气等,成功的在你心里没有刻骨铭心的都不是经验,经验是自己和别人的失败的教训,血琳琳的惨痛的那才是经验!
张老师的一个看法我挺认同:他说很多的可以打手机的地方自己一时找不到路的那些救援都不是真正的救援。真正的需要救援是在什么时候,是确认自己真的无法无力解决户外问题,而且那些问题已经危及到自己生命的时候,那时候才应该叫救援。单是体力不支,走不动了就叫救援,而且动用的是国家公共资源让直升机来救援……张老师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我倒是想着我们救援队N多的救援其实也真的就是把那些能够打电话给救援队的所谓的迷路者带下来,他们有电话,走到了还有信号的地方求救,而且有些人的电话还有GPS功能……被救援的真有些是因为低级错误,我们也去做了很多没技术含量的低级救援,很多的被救援者其实要是能够来听听张老师的课,何至于给我们弄些低级救援的机会出来的呢……
听张老师这样的专家的课,真的很受益!
-
-
2011-05-06 22:20go2wind可以打手机的地方自己一时找不到路的那些救援都不是真正的救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