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之第八陉:军都行(居庸陉)
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是历史时期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自然通道。由南至北
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历史时期太行
八陉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险要起过重要作用。太行八陉是古代战争的必争之地.战
争又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因而,太行八陉由关隘驿站逐步拓展为今日交通之干线直至高速
公路。考证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尤其军事战争和交通发展。
何为陉?
《尔雅》日:“连山中断为陉。”陉就其原意讲是指自然山脉的中断之处,但就
太行八陉来讲,是指两山中断之处的狭长地带,即自然道路。太行八陉一词始于何时,无
确切资料可考。见于记载最早的是《读史方舆纪要》转引晋代郭缘生撰的《述征记》:“太
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但是,八陉的历史并非始于晋,
早在春秋时期太行八陉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此用兵打仗屡屡发生。
从春秋战国至明清,太行八陉烽火末断、干戈不息,尽管朝代更替不迭,而太行可依
恃之险,却一仍从前。秦昭王曾依据太行“威天下”,汉高祖曾以太行“得天下”,汉刘秀
曾以太行“复天下”,魏武帝曾以太行“争天下”,唐太宗曾以太行“并天下”;元、明、清
三代曾以太行“安天下”。可见,太行八陉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
太行八陉就其地理位置讲,可分为南四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和北四
陉(军都陉、浦阴陉、飞孤陉、井陉)。随着中国历史上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北移,南北
四陉的作用也随之变化。在宋代以前,政治中心集中在长安、洛阳、开封、邺等,南四陉
是中原的自然北屏,该线以南川原平衍、少险可依,占据南四陉,控扼太行山南端,处于
居高临下之势,攻京都者可驰骤易达;保京都者可屏藩坚固。元以后,建都北京,政治中
心由中原移至京都,太行北四陉成了安邦卫国的门户,所以从元开始当政王朝都要在北四
陉修堡筑垒,加固长城,守以重兵,比如仅军都陉一处,明朝即派守兵13762人,置道口
墩塞73个、城2个、堡3个。
飞狐陉图
太行八陉本是太行山的自然关隘,随着历史时期人文活动的增加,由关隘驿站逐步拓
展为车骑大道直至今日之高速公路。
井陉秦皇古道
早在先秦时期太行八陉中的一些已成为皇帝行幸的道路,这对以后太行八陉交通的发
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出巡,由洛阳东启程,经太行陉进入山西,
到达平定县东,遇雨雪在井陉狩猎,又北行至五台。有些陉道虽帝王没有巡幸,但由于战
争的需要曾多次修筑道路,如汉代曾用6000名囚徒修飞孤道。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
太行八陉中有些得到开发和拓展,主要是代州(代县)经飞孤陉至易州(易县),石艾(平
定)经井陉至恒州(正定)、潞州(长治)经滏口陉至邯郸(今邯郸)、泽州(晋城)经太
行陉至怀州(今沁阳)、幽州(北京)经军都陉至妫州(今怀来县东).
固关
井陉西口娘子关
井陉东口东土门村西阁
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驿运路线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交通网络,太行八陉基本成
为驿道干线,这对近代以来京、晋、冀交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轵关陉在明清时期是河南
济源向西北通往杲落(今山西垣曲)的路线,在八陉中这是较小的道路,至今仍是乡镇之
间的公路。太行陉是河南怀庆府(沁阳)通往山西泽州(晋城)的交通大道,现在仍是勾
通豫北和晋东南的主要通道。白陉是河南辉县通往山西陵川县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未得
到大规模开发。滏口陉是潞安府(山西长治市)通往邯郸的主要路线,今天这条线公路、铁
路均得到开发。井陉是平定州(今平定县)至真定府的唯一通道,这条路曾经是“车不得
方轨,骑不能成列”,今天却是太原通往河北最大公路、铁路干线,太旧高速公路即由此
东出。飞孤陉和蒲阴陉基本上是一条干线,是大同府通往河北广昌(涞源)的要道。这条
路至广昌后又折向北至蔚州(河北蔚县),今天这条线铁路、公路并行,是晋北通往河北
的主要干线。军都陉是京师顺天府(北京市)通往延庆州(延庆县)的天然通道。如今这
条线不仅是北京西郊的主要旅游线路,也是京都通往张家口及内蒙的主要干线。
井陉东口土门关地势图
太行八陉就其本身的复原价值来讲并无太大意义,但是,由其地貌型态孕育出来的自
然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而且各具特色,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再与太行山区域已开
发出来的现有的名胜古迹相融合,对开发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军都陉(居庸陉)
昌平县“北十五单有军都陉”。因陉在军都山,故名军都陉。有一些史籍中将居庸关与
军都陉并提,是因居庸关为军都陉道上的关隘,居庸关亦日蓟门关,北齐曾叫纳款关。均
为南口至八达岭通往桑干盆地的天然孔道。
明《九边图说》居庸陉
明《宣大三镇图说》居庸关、岔道城
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驻守上谷(河北怀来)的太守耿况在居庸关迎接刘玄派往
上谷的使者。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至75年),匈奴骑军路经军都陉,耿舒袭破其众,
斩匈奴两王。建武15年(公元394年)东汉曾把代郡和上谷郡的百姓迁至居庸关居住。建
光元年(公元121年)鲜卑族再次进犯居庸关。建武6年(公元340年),后赵国王石虎亲
率大军从军都陉抵蓟城,又攻破武遂津(徐水)。永和元年(公元350年j,前燕国王令慕
容舆率兵西出居庸关。太元21年(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琏派大军从东路出居庸
关袭幽州。孝昌初(公元525年),杜洛周于上谷起义,北魏急调幽州刺史常景去讨伐,从
卢龙到居庸都派了重兵据险防守,幽州都督元谭亲驻居庸关,不久双方交战,居庸关为义
军所攻克。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7年(公元556年),调集百姓,修建长城,东至居庸关西
至大同约九百余里。
明九边图
唐武宗会昌2每(公元842年),幽州发生兵乱,吴仲舒建议,只要控制居庸关,就可
断其粮道。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进攻幽州,在居庸关大败幽州救兵
李匡。宋宣和4年(公元1122年),金兵进攻辽都燕京,辽的精锐部队扼守居庸关,当金
兵行至关前,两旁的石头崩裂下来,压死很多兵卒,辽守兵不战而溃。
明《四镇三关志》居庸路
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怀王至大都即位后,燕帖木儿即派其弟撒敦把守居庸关。
同年,文宗又下令修治居庸,调集壮兵守卫。至正24年(公元1364年),元将勃罗帖木儿
从居庸关进兵京都,元皇太子逃往扩廓军中。明洪武2年(公元1369年),明王朝刚进入
元都不久,即派大将徐达领重兵把守军都陉,再次修堡筑垒。永乐2年(公元1404年),明
王朝在军都陉置卫,下设5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
驼队关沟行
1906年8月 日本人山本赞七郎《北京名胜老照片》p70.
军都陉又称关沟,史书中有“关沟七十二景”之说,现在开发的虽不足72景,但有些
资源还有开发的价值。就军都陉整个陉段看,从南口经居庸关、八达岭到关外岔道,高山
深涧,峭壁悬崖、葱笼郁茂、苍翠层叠确实今人赞叹叫绝,因而被金章宗钦定为燕景“八
景之一”。同时,军都陉的防御体系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有代表性的,居庸关是整个陉道
的中枢,其关城历代王朝均有维修,关城中心为雕刻精美的云台。八达岭是军都山的主峰,
海拔1015m。
1906年的云台
现在的居庸关
参考书目:
中国长城沿革考 王国良 商务印书馆刊印 民国27年
读史方舆纪要 清 顾祖禹 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地理丛刊”
方舆考证
三才图会
昌平州志
畿辅通志
明代边墙沿革
四镇三关志 明 劉效祖 明萬歷四年刻本
唐土名胜图会
历代地理沿革图 (清)马徵麟
重修居庸關志六卷
北京名胜老照片 1906年8月日本 三本讚七郎发行
边略五种
督师纪略 [明]毛元仪
河套图考
皇明北虏考
皇明九边考
九边图说
开元图说
清二京十八省疆域全图
全边略记 [明]方孔炤
三关志
三云筹俎考
顺天府志
唐土历代州郡图
萬曆武功錄十四卷【明·瞿九思.明刻本】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延庆州志
延庆卫志略
古道曾传秦故事,*1
横关犹祀赵将军。*2
*1秦故事:始皇帝病死沙丘平台,车棺既过此陉载回咸阳。
*2赵将军:背水阵主战场在井陉东天门,关内有赵国统帅陈馀庙。
蒙兄看的很仔细啊,这人的字和画有特色,跟人一样。
蒙兄好。
北四陉与定都北京的王朝关系密切。距离北京也近。
一直走老师的“关沟行”可谓是517户外的经典。
春秋时期的晋国就有太行八陉的概念了吧
不知出自何处典籍,请告知,谢谢。
商汤伐夏桀的鸣条之战,估计也与轵关陉、太行陉有关。从地理位置说晋国与南四陉关系较密切。最早武王封叔虞于“唐”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翔山下有“故城”一遗址,传为晋始祖叔虞的都城。
我对晋国历史很有兴趣,曾经到过晋国的先后都城:翼城-曲沃-侯马(新田),也去过晋国的贵族墓葬区(王,侯),位于曲沃-翼城的曲村-天马一带,最近一次是去了羊舍,看了一个在考古界有争议的晋国大墓。
古“唐”地,在没有被封叔虞之前,这里有一个古老的“唐”国,相传是帝尧的后裔,祁尧陶唐,现在翼城的西部还有几个带有唐字的古老村落,南唐,北唐,云唐(当地人称龙唐),此地距离与尧时代文化有关的陶寺遗址不过70里,陶寺在崇山(当地人称“塔儿山”)西侧,翼城在山的东南侧。
从考古的角度说,翼城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枣园遗址是早仰韶文化类型,距今7000年以上,早于河南的仰韶文化。去年考古六大发现之一的“大河口西周早期霸国遗址”,是西周早期与周并立的“覇国”,是当地土著“戎”建立的国家,没有被周文化同化。
哈哈,推荐你个游戏玩玩《苍之涛》,里面提到过太行八陉。如果对游戏不感兴趣可以看一下游戏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U65PaQAHXw/ (建议从头看)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台湾人对于中华文明的继承远强于大陆。我们做个“文化底蕴”的游戏,仅仅都是照猫画虎而已,而这样有底蕴的游戏目前我只有看到台湾人做出来。
出处确实没有看到,有人说诗经、尔雅提起过,我翻过几遍也没找到过。不过北四陉应该也与晋国关系比较大。考虑到战国后期赵国对北方民族的长期战争,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晋国也一直对游牧民族会有战争。晋国当时也是乘车打仗,对于和北方游牧民族战争相对比较吃亏,所以凭借北部天险还是不错的选择。
春秋时期,晋国内讧不断,翼城与曲沃的嫡庶之争,王室间互相仇杀,曲沃武公最终灭晋(翼城嫡系)。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姓氏晉大夫勢力所瓜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始封三家为諸侯国。赵国在最北侧。北四陉的飞狐陉肯定与赵国有关,在蔚县盆地是古代国的所在地,现在还有代王城遗址,相传代国就是被赵国所灭。
春秋早期晋国古属“唐”地,在诗经结构中是国风中“唐风”。有多篇流传:有杕之杜 采苓 葛生 无衣 鸨羽 羔裘 杕杜 绸缪 椒聊 扬之水 山有枢 蟋蟀
尔雅中确曾提到:【爾雅·釋山】山絕陘。【疏】謂山形連延中忽斷絕者,名陘。 又【廣韻】陘,阪也。 又地名。
上面提到羊舍,特解释一下:
羊舍是个古老的姓氏,是春秋晋国早期的贵族,羊舍村可能是这个姓氏家族的聚集地(聚落)村,此地距晋国都城不过20里,在古釜河道的南岸,北岸高地上就是古晋国的王陵所在地,也有个别的墓葬在南岸高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