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十三陵

 

序:从十三陵回来已经有些日子了,却迟迟没有动笔。倒也不全是因为懒,实在是有点落不下笔。毕竟《明朝那些事》已经火了好几年了,那本书可不是仅仅罗列事件,对很多人物和事件都从今天的人文主义角度进行了评判,虽只是一家之言,视角却不可谓不新颖独到。在这种情况下,我等俗人也学着“数英雄、论成败”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了。

 

    2011年1月29日,跟着一直走老师游了一趟十三陵(只是其中的八个陵)。这个说起来还算是自己很久以来的一个愿望了:

 

    明朝的历史,虽然距今并不久远,却不知为什么很少在电影电视剧中出现,有限的记忆中只是小时候历史课本上提到的明成祖、郑和、海瑞、袁崇焕、崇祯那么区区几个人物的一鳞半爪。直到前年偶然读了《明朝那些事》,才真正认识了那个辉煌壮丽的时代和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那以后,就一直想来十三陵这个地方凭吊一下古人。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10点钟,我们于定陵前开始了一天的行程。一直走老师,站在定陵的巨幅浮雕前,为我们讲述大明王朝的辉煌和为本次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大明王朝的历史功绩:故宫、长城、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三大古典文学名著,等等

 

    万历皇帝朱翊钧,小时候大约被那位名相张居正管教的过于严厉,竟生出了强烈的逆反心理。长大后不但刨了他老师的坟,还因与大臣赌气创出了几十年不上朝的记录。然而,事物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在这段荒唐的历史背后,我们却挖掘出了一个隐藏的好东西:制度建设。大明朝巧妙设计了一套皇帝、太监集团、文官集团相互制约的权利制衡机制,这套政治系统具有很强的自修复和抗风险能力。在今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国家元首长期罢工之际,整个帝国仍然秩序井然的稳步前进,其间甚至还灭了嚣张的日本名流丰臣秀吉。古人厉害呀!

 

    离开定陵,我们穿过村间小路,朝着裕陵走去。路上,一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两个不在今天行程内的皇帝的事情:朱见深、朱佑橖,以及那个万贵妃。这又是一段传奇了。明孝宗朱祐樘,《明朝那些事》对他的评价是“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更难得的是他一生只有一个女人,这恐怕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可在黑暗和邪恶中为了保全他,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关键时刻那个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张敏,切切实实感动了我,也改变了我过去痛恨太监的僵化观念。太监本身并不代表邪恶,那只是封建王朝残酷制度下的牺牲品而已。恶者如魏忠贤之流,如果披上文官的袍子,也是一样要祸国殃民的。

 

   一片荒草掩映中,饱经岁月沧桑的裕陵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这更是一位传奇的皇帝--英宗朱祁镇:当过皇帝、当过俘虏、当过被软禁的太上皇、又当过复辟的皇帝。《明朝那些事》对他的评价是“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的确,他宠信王振、杀害于谦,很难说是个好皇帝。但他的很多事迹在今人看起来,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价值。

 

   

 

    他以一颗真心仁慈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其中的好人,自然以真心回报;其中的坏人,则利用他来实现自己的各种目的。宠信从小哄自己玩的太监王振,让他尝到了从皇帝到阶下囚这最大落差的滋味儿;在敌营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感动了敌人心甘情愿的为他效力,负责看管他的瓦剌二把手伯颜帖木儿,于明朝来人接他回去时,竟提出除非回去当皇帝才放他走的条件,实际是怕他弟弟害他。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魅力啊?真诚和仁慈,强大到一定程度,真的可以融化铁石啊!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夫人钱皇后,为了等他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条腿。看来上天安排他们两个成为夫妻也是有原因的。纵观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为了争权夺利,宫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腥风血雨和阴谋诡计。然而,他们两人竟用自己的事迹,驱散了满天的阴霾。朱祁镇临终废弃历代传承的残酷的嫔妃殉葬制度,估计也与他的天性仁慈和传奇经历有关。

 

    正午时分,我们到达长陵。这里长眠着那位叱诧风云的永乐大帝--成祖朱棣。他的历史功绩实在是太大了: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定陵那副浮雕上的东西,竟有一大半与他有关。可这辉煌的背后,却也伴随着多少人头落地、多少妻离子散。这就是历史啊,在我们后人眼里看到的只是留给后代的遗产和财富,却看不到当时人们的血泪。

    都说顺应天意,可天意究竟是什么?朱棣在起兵靖难造反时,要不是姚广孝在他的背后不停的用天命归属来给他打气, 恐怕他也没那个胆子,毕竟这个赌注太大了点。

 

    站在长陵前,我在想:这一幕幕的历史大剧,假如背后真的有导演的话,他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在上天的眼里,人实在是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了。在这个舞台上,除了那些帝王将相,其他人不过是些跑龙套的而已,像周星驰刚出道时在《射雕英雄传》中一样,出场露一面,“啊”一声就走了。就算是那些主角,也未必知道导演要表达的思想,只是知道自己该这么演而已。于是,正面的、反面的,一幕幕一出出演下来,后人也就有了是非善恶的鉴别尺度。

 

 

    哎,说得太沉重了!让我们从历史中走出来轻松一会吧!

 

     

德陵前的石桥

 

      从德陵出来后,我们来到十三陵水库。冰面封冻得很是结实,大家纷纷在冰上玩耍嬉戏。一位朋友还特意带来了陀螺,在冰上转起来。这东西在我们东北俗称“冰猴”,是我小时候冬天常玩的东西。看到这里,不禁手痒难耐,也去试着找回荒疏了多年的技艺。

 

       

 

       夕阳西下,远处炊烟袅袅升起。我们也将结束这轻松愉快且知识收获多多的十三陵之旅,再见,昌平......

 

 

 

江水发表于2011-02-06 15:59  
分享到 
赞过
(2538次阅读/28个评论/4人赞过)
    一直走
    作者当时叫江水。1560
    leez
    旅人老师说:政治人物不能用对错来评价,你又讲历史人物同样又不能评价。。。
      评价当然是可以的,是怕有失公允,因为我们毕竟也带着眼镜看历史
    上宫

    先赞一个。强

      握手谢谢上宫,过年在家呆的很好吧

      还好,还好。调皮

    风中的鱼
    赞。
    风中的鱼
    融情融景于其中。
    风中的鱼

    写的真好。

      谢谢风鱼
    leez
    这孩子忒又有才了,哇咔咔。 只明朝我最尊敬的于谦哥,最崇拜的守仁兄,你大作都没提咯。。。

      是啊,一部明史,多少风云人物。

       

      没提王阳明是因为忘了他是那个皇帝时候的了,汗一个。于谦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人物之一,只是怕太突出了影响了对朱祁镇的评价,因为那个是他人生的两大污点之一。政治太复杂了

      对历史人物不好评论。

      是啊,都是一家之言。看一出戏,不同背景的人甚至有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历史像一面镜子,照的时候不能加进太多个人的好恶,静静的看才能看透其中的奥妙。我们是带着感情去看的,所以只能看到我们感兴趣的和让自己感动的。

       

      如果有条件,还是看原著最好,就连《明朝那些事》都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作者也是带有自己的感情因素的。可惜受到古文功底和时间的影响我们不愿去看原著

      历史自有公论。每个人所受的教育,身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只是看的点不同。你能就一点谈这么多,佩服。

      有句话“功过自有后人说”吧。
    GOGO
    一篇文字让我理清了不少头绪 有空一定读读明朝那些事儿

      好书,值得一读

    一直走
    谢谢江水好文字。1560
      谢谢一老师
    北国
    让我已无法落笔写这几个陵。此前有景道不得,崔颖有诗在上头。体会当年李白的心情了呲牙
      可别这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视角
      确实写的好强
    北国
    我个人认为是你最好的一篇游记,是十三陵游记中最深刻的游记,下了功夫,一看就知,坚持,只要功夫深,你懂。
      谢谢北国,是沉淀许久的感情了
      带着感情写的就是出色。
    北国
    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