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朝阳下的吟唱,长假之旅之一

    一出高速口,意外看到那架高大牌坊上两个涂金大字“朝歌”时,心中不免一阵颤肃。

    “朝歌”,商代古都,商纣王的地盘。纣王在这里仰借殷商余威,东征西杀,南征北讨,打下偌大江山,却因为出了内奸和周王历数他的种种罪恶,最终失国身陨。说起来,纣王也是宁折不弯的主儿,宁可自己投火鹿台,也不做你曾经的附属小国——周的俘虏。《史记》上司马迁形容纣王“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介些形容词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

    长假第一天就这样风波不惊、平平淡淡的开始。

    朝歌,还有个解释:清晨时对着朝阳的吟唱,听听这词儿,起得就那么喜兴,这真是个好兆头。

    位于淇县县城东十里地淇河河岸上的纣王墓。评价古人是一件困难事,很多观点难免受当今政治、经济诸多元素干扰。旅行中只管到达好了,去过这个地方,知道怎么回事,也就足矣,至于那些评论与感触,还是留给哲学家或学问家们去表述,而我只能静静站在一旁在内心深处与古人对话~~

    “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个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称号。一个人有两种称号,在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例。这两个称号之间差别是巨大的,对不同的人群来说具有不同的含义。
    商帝国的人称呼自己的国君为“帝辛”。按照现已发现的甲骨和史书的资料来看,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的。而商帝国的人在称呼君主时,便是在名字前加一个帝字,如帝祖甲、帝文丁、帝太丁、帝武丁等等。
    商纣王,或殷纣王,则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商,是国名,是提醒人们,这是前朝的,被我们灭掉的。殷,则是地名,与日本鬼子称东北为满州,称中国为支那,中国人称日本为倭,称韩国为高丽一样。如果说这还只是冠以蔑视性指代的话,那么,“纣”则是侮辱性称呼。

    以上文字摘自《百度百科-帝辛》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商纣王一心一意要统一东方的“夷”(今山东、江苏一带),却忽视了西方一个虎视眈眈的小国——“周”。

    从淇县向南,路程把纣王和那个被他残害的比干连在一起,一对儿叔侄冤家相互守望着3000年雨雪风霜。


    比干庙在卫辉城北,庙中最有名的是一块乾隆爷考证出来的“孔圣人唯一存世真迹碑刻”。碑体已经被玻璃罩罩上,乾隆题款的“宣圣真迹”和传说中孔子使用自己佩剑刻出的“殷比干莫”四字赫然醒目。写成“莫”还有个故事,孔圣人刻完以后,旁边人直撇嘴(那时候孔圣人还只是一般的有名,被称为圣人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儿啦)“介老先生,看样子学问不咋样,墓字少写一个土”,孔圣人微微一笑,用力跺跺脚:“土?不是在这儿哪么!”

    此次长驾河南,看此碑是一个很明确的目的(拜三苏坟、看杜甫诞生窑、寻访沁园、看孔子“殷比干莫”碑,拜聂政祠、目睹华夏第一龙,呵呵,都了了心愿啦)


    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在朝为官,兢兢业业守着大殷江山。比干看纣王私生活太不检点了,一千年后的司马迁形容纣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总把心思放在二奶身上这哪儿行啊!于是“乃强谏”梗着脖子指责纣王之恶。纣王怒了,说: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窍,来人,挖开他的心,看看是不是七个窍~~

    比干后人以林为姓,林姓自古出名人。近现代随手就能说出好几个:林则徐、禁烟英雄;林森、三四十年代的国民政府主席;凌青、原名林墨卿,当代中国常驻联合国全权代表,四次担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还有我们最最敬爱的副统帅林副主席林彪……


    纣王败于周文、周武之手。周武王就是在今天获嘉县同盟山这里约集八百诸侯会师讨伐,发布振振有词的战争檄文,他站在高台上,挥着手臂,慷锵有力的说:现在、在位的辛、只是听信、他小蜜的话(指帝辛喜欢妲己),轻蔑、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祖、不闻不问,抛弃、他的、先王的后裔,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却对、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信任、提拔、任用,让、他们、当上大夫、卿士(指帝辛重用提拔社会地位不高却有能力的人,让他们充当官吏,引发了贵族的不满情绪),使、他们、残暴虐待、老百姓,在、商国都城、胡作非为。现在、我、姬发、要替天出头、管一管这件事啦!!!(《尚书-牧誓》)


    “周武王同盟之山”指路碑。最早的同盟之山据说已经因为黄河改道,跑黄河中间去了。为了维持这一份纪念,当地人就这个小山包指认为同盟山,乃是价实货不真的赝品。

    公元前1000年,武王趁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征伐,国内军力空虚,约集诸侯伐纣,周国及同盟军与商在“牧野”展开决战。牧野大约就在今天卫辉至修武之间卫河北岸一代。史载:商未能调回军队,只好抽调俘虏、奴隶进行抵抗。这些人会给你好好抵抗吗,还不就趁着机会倒戈起义呀?

    武王灭了殷商,殷商贵族不与周族合作,纷纷逃散。有一部分携眷带属跑过白令海峡到了美洲,他们在见面问候时总要说:“殷地安否?”3000年后,被一个叫哥伦布的西方人称之为“印第安人”,这是后话。还有一支部族远去东北附近,进入朝鲜半岛,保留了穿白色衣衫的习俗(殷人尚白),被后人称为“白衣民族”——也就是现在的朝族。

    日夜流淌不息的卫河,流淌的河水聆听过那撕心裂肺的战争呐喊吗?

    大商作为大一统国家,对中原统治区域有至高无上的领导权,所以,历任统治者均以“帝”号相称。商纣王在未失位前称“帝辛”。周代建立,绝对领导权基本丧失,对盟约来的八百诸侯只能维持名义上的统治,所以,连统治者都只能称为“王”而已,从社会形态上说,由商到周,是一个退步。

 

 

蒙泰恩发表于2011-02-01 09:14  
分享到 
赞过
(2491次阅读/30个评论/2人赞过)
    小蜜蜂
    追寻历史的足迹
      沧桑时光
    apple
    鼓掌
    一直走
    跟帖亦佳。收藏之。
      发帖人是打酱油的,跟帖是专家呲牙强
    博雅散人

          历史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1924年在《语丝》杂志上发表了《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一文,指出:纣的罪恶是周人所加,商朝亡了国,周人以新朝的资格对于所灭的国君发出几句谴责的话,乃是极平常的事,而且是应该有的事。关于纣的罪恶,愈往后就愈多,这就是顾氏的“层累积叠发展”的理论。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

     

          1937年,郭沫若在日本写成《驳〈说儒〉》一文,在《殷末的东南经略》一节中,指出纣王很有本事,不像周人说得哪么坏,对经略东南有贡献。这是继顾颉刚之后,进一步为纣王翻案。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纣王的看法,就受了郭沫若的影响。1952年,毛泽东参观河南安阳殷墟时谈到纣王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能文能武。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曾有过贡献。”

    博雅散人

    好文章,认真读了遍,有几点说明一下。

    1.朝歌是行都。

    商也被称为殷商,商朝前期因各种原因有过几次迁都,到晚商都城在殷这个地方,现代考古在安阳附近的洹河南北两岸找到了这个“殷墟”。

    2.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在古代都被看做是顺应天命的“革命”行为。

    3.关于“帝”与“王”的说法,先秦古人与现在人看法不同,商代甲骨文中的帝也称为“上帝”,出现很频繁。甲骨文中的帝有三种含义,一为上帝的意思,即神的称号,如“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佑”,在攻打马方的时候,祈求帝能够给我方以庇佑;二为庙号的区别词,如帝乙、帝辛;三为祭名,动词,如“帝于河”,向黄河祭祀。

      抱拳,06年去过安阳~~

      殷墟、袁林都看了~~

      现在已经进入三十儿了,祝阖家快乐啊~~呲牙
      抱拳很佩服蒙兄,到过这么多地方,还有这么好的文笔,博闻强记,你的游记在这517里是上乘,我是要认真看的。

      祝福您阖家欢乐,万事如意,新春快乐!呲牙
    博雅散人

    《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人尚占卜,在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就是佐证。从占卜里得到的结果就是神向商首领传达的意思。

    商的这个“帝”是神人合一的双重身份含义。

    周人尚易,以“乾卦”“三”为首,这“三”横的含义是代表着“天地人三才”。

    按东汉许慎的《说文》的解释:“王”,天地人三才也,只有“王”者通于中。王就是沟通天地人之间关系的那个人。

    今天我们理解的“帝”其实是“皇帝”,自秦始皇开始。《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

      呲牙,受教了~~
    风中的鱼
    一对儿叔侄冤家相互守望着3000年雨雪风霜。经历了世事变迁,再看是否还是冤家。唉,还是一对叔侄冤家。
    风中的鱼
    那天在游十三陵游记中与江水说过类似的问题。
    风中的鱼
    一个人的好坏是不好评论的,纣王能文能武善决断,作为一个君王他是合格的。可是从我们人性评论又会认为他暴君。

      呵呵,谢谢风鱼的精彩评论。呲牙

       

      从人性论,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更残忍,但因为他们是胜利的君王,所以他们的恶就被有意遮盖了,帝辛失败了,留在他身上的就只剩下了恶,而且,越往后来,罪名越多,中国人向来墙倒众人推~~

      在百度百科上看到一段文字,说是周人伐商只举证了帝辛6条罪:一心一意喜欢妲己;不重视祭祖;不重用贵族;启用平民、奴隶中有能力者;这些有权力有能力的非贵族触犯贵族利益。(《尚书-牧誓》)我在文中也用武王的口气翻译了出来,(据说妲己是奴隶的女儿,贵族怎能认可这种事情),武王完全是强词夺理嘛。到了战国诸子百家那儿,往少算至少500年以后了吧,帝辛的罪像今天的物价一样涨到31件了,到了西汉司马迁笔下,距离纣王年代得有1000年吧,帝辛的罪变戏法儿似的涨到54件,东汉时55件,东晋时,纣王的罪基本定型,是68桩大罪,件件罪不可赦~~,这就是我们接受的“罪恶昭彰的纣王”形象~~呲牙

       

      一声叹息,不知在过去多少年后,帝辛的罪会飞涨到多少件?

      自有公论。

    风中的鱼
    多谢蒙大哥。
    风中的鱼

    又学到了一些知识。还不枯燥。

    风中的鱼
    微笑
    北国
    考证的比百度详细全面强

      呵呵,别这么说,论考证咱并不专业,只是为帝辛可惜罢了~~

    一直走
    好文字。
      呵呵,基本是别人的考证,我个人也倾向于此微笑
    旅人
     先佩服一下!抱拳
      谢谢旅人老师,~~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