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台湾文学印象
刚才看到朋友的帖子说台湾文学,也就回顾梳理一下自己读过的那些来自台湾的文字。
白先勇先生的集子,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还有些散文;他的小说中,长篇的孽子没有读过。也正是借着台北人这书,了解那段历史,那些人。他的文字极耐读。
陈映真,也许是先入为主,第一次读的是夜行货车,也就最喜欢这一篇;山路也好,中学时候,在家中的旧杂志上读到。夜行货车的结尾,男女主角决定结婚,去买了一套景泰蓝戒指,墨荷的图案。女主跑出去追上男主,男主拉过她的手,给她套上戒指,说,别去美国了,跟我回乡下去。女主没说话只是流着泪使劲点头。。。(另:景泰蓝,大多见的是旅游景点的劣质伪作,直到前些日子订到几个80年代的景泰蓝戒指,才算完整地想象出上面那段场景)
吴浊流,先生妈。亚细亚的孤儿正在读。他的文字里有一份自知自重的沉郁,读者也自然而然的起敬。
三毛,不多说了,每本都读过。她编的那套阿嘉莎集子,也正在收,快齐了。她说,喜欢一个长夜,一杯热茶,一本好书的生活。我也喜欢。
古龙,也不必多说,大多都读过。按我的偏好,武侠这个领域,他排第一。
朱天文,她的作品要同时看书和电影;有一些读过书,有一些看过电影,前者如小毕的故事,后者如悲情城市。
高阳,红楼梦断,缇萦,苏州格格,慈禧全传,紫玉钗,鸳鸯谱,乾隆韵事,正德外记,凤尾香罗,高阳说曹雪芹,红楼一家言……半是小说半历史,还会读下去。
施叔青,台湾玉。人走茶凉,李梅随先生卸任那一段,最是入心。
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家里一本,上周买书,店家送了一本;桂花巷却是看了电影。
林清玄,很多篇散文,最爱看他写吃,读着就感觉美味,温情。(这种感觉,汪曾祺的文字也有)
林海音,城南旧事。小时候看过电影,只记得疯女人很漂亮呢,有一期大众电影就是她做封面。这本书还是前年出差途中读完了的,薄薄的一册。也许,最好的还是送别这首歌,总回荡在心里。
席慕容,因为十六岁的花季这部当时也许不是独家但唯一好看的中学生电视剧,知道片名出自她的诗,于是找来读。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初中的时候,女生都喜欢,的确动人。
龙应台,喜欢的是那本龙应台评小说,眼力独到,很犀利。
琦君,橘子红了,书不错,电视剧注了太多不相干的水。也是因为有周迅,还可以看。
琼瑶,也是不能跳过去的名字,还珠格格前的基本都翻过。
玄小佛,也写言情,小葫芦那篇见之难忘。
张晓风,有段时间流行她的散文,家乡的晚报上也有专栏,看到就读了些,文字固然是美的,也,尽于此。
还有些,书和作者都记不得名字了。
另:刘庸也算台湾的吧,此人的作品也算流行,灰常灰常不喜欢,太过流俗的商业模式了
这下有的读了!~~
嗯,回头我整理下店里的书目
古龙的排第一啊排第一哈哈。
要说起读书,其实还是最喜欢看武侠,什么心情都可以看进去,累得时候看着不累,闲的时候看着不无聊,想不起看什么书了,就看武侠,经典的看多少遍都还是可以自我娱乐。真是了不起的一门书啊。
突然想起来,大学民法教授特别喜欢张晓风,某天兴致高涨,还在课堂上朗读过某篇。只可惜我昏昏欲睡,就那么被催眠了……
嗯,台湾省文学读的不多,大多是“亦凡书库”时代读的轻喜剧化的言情小说,说实话比大陆的同类小说要更公式化更成熟更具诱惑力。
近来的书很少看了。
还有一点,古龙的读过,琼瑶的看过一点,其他的基本没看过。龙应台的评论读过一点,感觉,有思考,欠深度(主要和台湾的文学环境有关,缺乏视野,但是重视小领域的深度)
我是杂七杂八的读,要是参考书单,这个不错
http://site.douban.com/widget/forum/327484/discussion/3732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