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游记思考——从长陵到思陵
1,
十三陵是皇家陵园,红墙碧瓦、苍松翠柏,自有一种凝重中破败或者重新装饰的美丽。本来,我没有很冷的天气中走十三陵的计划,但昨天凌晨两点,看到一直走老师发活动的帖子,决定空降!
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徜徉于现实不怎么豪华的乡村景色,想象过去的皇家威仪,发思古之幽情,解身心之疲惫,得无益乎?虽然我没有做功课,但一直走老师像我期望的一样,对我们走过的十三陵的那个皇帝的生平都能戏说上一段,这些才是游览十三陵的最大收获。
无论是“万岁”,还是“我想再活5百年”的霸蛮都灰飞烟灭了,很多的陵墓已经破败,活着的却是十三陵每个陵寝前都有与陵同名的村落,居住着当年守陵人的后代。但这些跟你我一样的蚁民,他们跟你我一样虽然活着,但我们不是改变历史的人,也不是历史不可缺少的人物……
但那些似乎是创造影响历史的皇帝,难道就是历史不可缺少的篇章吗?听一直走老师说皇帝中有两个是耍赖皮二十多年都不上朝的,他们二十年不上班,那历史的大车也是轰隆隆靠惯性往前走呀?而最后那个不幸接手了一个烂摊子的上吊皇帝,很刻苦很努力很勤奋,但也没有摆脱殉国的下场,看来皇帝的命运也是不可捉摸和未必公平的呵!
长陵是十三陵其他诸陵的开山之祖,思陵则是大明王朝的夕照残阳。此行我们在十几公里的行程中,浮光掠影的走过一次明朝。此次,我对万娘坟、郑贵妃坟和王承恩墓拜谒还是有些感慨:人生呵,还真别信了“我最棒,我最好,我一定要成功”这样的狂妄,生前可以在封建王朝控制皇帝,好象是一个女人的成就,但是,他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吗?只那监军太监王承恩陪崇祯殉死还有点说头,其它的,都是浮云!
2,
人都怕死,要想思考死亡这个命题,要要想充分地感悟皇帝的死(包括他的死亡观念),则应该去十三陵。只有在十三陵,才能最强烈地意识到:皇帝也会死的。皇帝已经死了!
永乐皇帝不仅在文治武卫方面好大喜功,对待死亡、对待身后事也舍得下本钱,丝毫不马虎。修陵,无不为了追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因此长陵带有纪念碑性质,其它的子孙也都在复制拷贝。 为死人修坟,不知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以及累死多少活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长夜般的愚昧与黑暗。
死亡居然比生命更重要、比生活更重要。帝王们的死亡观念,是今人无法理喻的,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一个继承。 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也是怕死和认为人是跟太阳落下又升起一样可以转世回生的,所以他们也有把人弄出木乃伊和修建金字塔的习惯,但现在,还像中国农村和富豪那样为自己大肆修建坟墓墓地的,怕也真不多的吧?
我喜欢一直走老师把明朝与西方世界的那个对比:那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人文精神上升、科技理性思想加强,西方加速进入了科学的现代文明,而我们中国是在明朝腐朽了农工文明之后,清朝一次反弹,失去了与西方较量的能力,1840年完全地开始处在了下风……
3,
读懂十三陵难、读懂历史更难,我对英宗那猪头皇帝有些兴趣:“土木堡之变”听了太监王振话亲征的英宗被俘,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时机终于来了——趁着景泰帝重病之机,在一群妄图日后能飞黄腾达的佞臣和太监地里应外合下,英宗复辟,改年号天顺,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英宗复辟后不久,景泰帝忧愤而终,也有一说是被英宗派人害死,死后以亲王的规制葬在远离十三陵的西山,并被赐恶谥为“戾”。同时忠贞的于谦被以谋逆罪诛杀,而王振却得以用香木刻像招魂入葬。
这个现在躺在裕陵的皇帝英宗,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有太监专政、土木堡之变、诛杀于谦等人生污点,但能勤于理政,任用贤能、政治尚算清明,尤其是遗诏废除了明代自太祖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比较难得……
其它的皇帝我觉得那个离经叛道喜欢做生意开妓院的皇帝也有些意思^^
看他们的纪录我感觉“性格就是命运”这个论断还是不错的,历史上的皇帝也是多燥无学,多畏无见,多欲无节,多言无心,多勇无雅那么一个表现……
无学多燥,无见多畏,无节多欲,
无心多言,无雅多勇,无知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