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用她特有的魅力,让我比原计划多流连了一天。
老实说,我对平遥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不同于丽江的雅致,西塘的清新,平遥古城像一个乡下姑娘,毫无惊艳之感。也许连她自己都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赶来一睹芳容。
这种印象终止于我登上城墙。平遥古城的魅力,我觉得这环绕四周的城墙要占到七分。
一 城墙
乍到平遥,正值黄昏。平遥古城被称作“龟城”,因为它呈一个偏西10°的正方形,东西各有两座城门,是为龟的四肢,北方拱极门,南方迎薰门,构成龟的首尾。城中条条纵横的街道,则是龟背上的纹路。

我随着熙攘的人群来到城墙上,却发现这里显得空旷。
古城不同于古镇,它带有深刻的人工雕琢的痕迹,只要有规划,便有文化渗入其中。这城墙内外,各有一道女儿墙,作为防御工事。城墙上的一个个垛口,可以构成严密的射击网,阻挡敌人来袭。城墙四角各设一个角楼,用来观察四周敌情。角楼都不是正东西向的,而是和城墙形成一定角度,以便扩大视野。最妙的是,在北门拱极门之下,有一处“瓮城”,敌军被诱入其中,城上士兵就可以封死通道,来个“翁中捉鳖”。我不知道这道防御工事的破解之道是什么。是不是正因为它固若金汤,才能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呢?
如果说,丽江或西塘是一位柔弱的美人儿,那么平遥,就是一位坚韧的、警惕的、结实的姑娘。在夕阳的余晖中,远眺城墙守卫的民居,才能体会到她的刚柔并济。那是古朴大气之美。

西北角楼,她的名字叫“叠霞”。顶部是十字脊。一路上看到的歇山顶、硬山顶、攒尖顶都不少,十字脊只有这一处。
第二天清晨,我又早起去看城墙。太阳开始布散烈烈朝晖,城墙也彷佛从睡梦中醒来。

南城墙的点将台。据说这是操练兵马之地,晨光中依旧威武霸气。
二 三处地标
平遥古城内最大的三处建筑,首数县衙,仅次文庙,再次城隍庙。我猜测,这在当时应该属于标志性建筑,就像现在的天安门?鸟巢?大裤衩?没准儿城北的姑娘和城南的后生约会,还会打出诸如“城隍庙后,不见不散”之类的暗语。

这幅画面应该不陌生,在电视剧中出镜率极高。没错,这就是县衙大堂
大堂位于县衙的第一进院,是最为威严的所在。三尺公案上的红色签,是可以判决死刑的,也没听说有死刑复核权归最高院的说法。要我说,红色签不能放在那么顺手的位置呀,要是来一血气方刚的县太爷,用刑没个准谱儿的,还不说斩就斩了?
县衙的第二进院,才是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场所,那里是没有红色签可用的。这也是最令我费解的地方:为什么使用频率更高的“民事法庭”要置于后面呢?邻里间几句口角闹到县衙,还非得绕过这么个肃穆的地方,才能一路推搡着见到父母官,挺奇怪的。难道是用这威仪让人们退避三舍?正好呼应了县衙悬挂的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大概传统认为,“惹事生非”总是不好的吧。
文庙、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拜孔的场所,而且是官方规定的祭拜。这次山西之行我到了两处,一是位于平遥古城南部的文庙,一是静升县王家大院旁边的文庙。除此,我还到过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气势颇为宏大,反而没有留下整体印象。
凭记忆,孔庙有这么几个必备的模块:由外及内分别是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左右两边还会有配殿,用于描述孔子圣迹,以及学生暂存祭拜用品。虽说明清时期,三晋地区的重商之风已经兴盛,但学而优则仕毕竟是文人的正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比当今考上国家公务员光荣多了。这句话甚至像座右铭一般,被工整地绣在供孩子取暖的耳套上,很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自勉味道。
城隍庙就世俗得多了。平遥古城的城隍庙其实是三庙合一的,城隍、财神和灶君都在这个庙里享受供养。我妄自猜测了两件事:一是城隍庙小吃为何有名?因为城隍庙本来就是市井之地,每逢进香之日,很多摊贩允许进入城隍庙内招揽生意,实行“以庙养庙”的经营模式。那么这里涌现出经典小吃就不奇怪了。二是北京为什么有地方叫“皂君庙”,其实和穿黑衣服的人或者脸膛黑黑的人没有关系,原本那里是“灶君庙”,流传下来写作“皂君庙”。纯属臆断,有待考证。
三 商号和镖局
商不离镖,镖不离商。“汇通天下”是商的经世济国,“货通天下”靠镖来保驾护航。这也是平遥古城最具特色的两处地方。



计划还有两篇,《晋中“金三角”的深宅大院》,《心安何处——儒释道及民间信仰》。
嗯,一直很想去平遥一趟,看看,就是听说人多,乱
平遥古城——简称——平古(平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