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于我们那最近却最远的街坊之三,余姚朱舜水家祠
还是有关日本的话题。
早年间读鲁迅伯伯《藤野先生》注意到一个人名,文章说:“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少年时节,没心没肺,“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是谁,一无所知,但这个名字却记到今天,一如鲁迅先生所述: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也许是“遗民”二字所带来的惨败、落拓、沧凉、孤独感吧~~
朱舜水,明末抗清志士,江南硕儒。在江南一带与张煌言、郑成功等人共同组织兵力抗击满清。国内兵源不足,朱舜水就九次到日本国借兵抗满(当时的日本尊崇明廷、摒弃满廷,满清占据江山后,日本人称呼满清为“支那”。德川家管理幕府时,一直以"夷狄已乱中华"为名,坚决不与满清来往),最终大势所趋,无力回天。兵败后亡命日本并留居下来,在日本大力宣扬中华儒家文化,逐渐形成“江户学派”,为日本后期明治维新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准备。因为朱舜水学问卓著,被日本德川家族奉为国师。
07年10月在宁波一带流浪时,曾特意去拜访余姚朱舜水家祠。朱家家祠现在改建为“朱舜水纪念堂”,就在余姚城内。余姚,很安逸的小城镇,祥和、幽静、惬意~~
有学者论述说“朱舜水客居日本总共24年,他“尊王一统”的国家思想,被日本史学称为“德川二百余年太平之治”,影响十分深远。日本明治维新大业,能不流血而告成功,与朱舜水的思想影响也有很大关系。梁启超曾评价朱舜水说:“中国儒学化为日本社会道德基础,也可以说由舜水造其端。”“舜水人格极为高尚严峻,所以日本知识阶级受其感化最深。”
走进幽静的小院,游客只有俺一个人。上午九点斜斜照下的阳光悠闲地洒落在白墙红窗。
余姚朱氏老三房祠堂又称崇孝祠,是明末清初留寓日本的著名学者朱舜水族祠,属余姚一本堂朱氏家族,自宋代熙宁年间从鄞县迁居余姚,传十一世,即老三房支系,朱舜水乃该系八世孙。
明清之时,风云际会。满人的到来,中国知识分子面临一次艰难抉择,是俯首称臣、剃头当顺民,如吴伟业、侯方域等,还是抗清不止、矢志不渝,如张苍水、史可法等。朱舜水显然是“一只特立独行的朱”,毅然决然选择亡命、选择流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西方不亮东方亮。朱舜水,确如一盏明灯,照亮东方的日本400年历史。
在日本,朱舜水一如既往地守护着汉族传统文化:“惟以邦仇未复为憾,切齿流涕,至老不衰,明室衣冠,如终如一”。他坚决要求出国来探望他的孙儿,必须是我中华炎黄子孙的堂堂形象,一到长崎, “便须蓄发,如大明童子旧式;另作明朝衣服,不须华美。其(满清国)头帽衣裳,一件不许携入江户!”
1862年四月,八十三岁高龄的先生身着明式服装去世,德川光国亲自题写墓碑“明征君子朱子墓”。临终前,朱舜水写下万古流芳的遗书: “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矣。”


余姚乡间传说,余姚抗战时期,日军侵占余姚县城后,在县城民居搜查至朱氏家属,见墙上挂有朱舜水遗像,吓得立马就走,再也不在这条小巷搜查。

老兄的河南之行、以及这次的余姚朱舜水家祠,谈及被汉族忘记的汉人,我想起了一个伟大的河南人---王玄策。独能以一人之力,灭印度一国,又有多少人知晓这样的汉族英雄呢。
谢谢你,拾起我的回忆。
真有传世之说,就在下一次杀胡令吧
不过 这次的胡 应该是犯我中华者,而非强汉者。
朱舜水之所以在日本牛起来,和日本当时的幕府列强争霸需要一个政治哲学思想相关,朱的学说给了他们对外“独立于天朝之外”而对内则追求行“尊攘”方针的精神支持。
游记赞!
朱舜水这个名字让我想起曾看过的温瑞安《神州奇侠系列》中一个争夺武林霸主的人物叫朱顺水,背景和作为有一些相同的轨迹。
在温瑞安《神州奇侠系列》中,描述大侠萧秋水的成长历程,朱顺水是天下第二武林势力的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