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选录:四十里长嵯 (转)
四十里长嵯记北方人把峭壁叫“嵯”。没有嵯,山便显得平庸,失却雄伟。赤城县境内奇峰异岭很多,“长嵯”便是其一。它南起后城,经过样田,北到龙门所的小堡子止,峭壁绝对高度是435米,绵延40华里远,当地人称之为“四十里长嵯”。长嵯是一大奇景。
有个二道洼村,120户人家,散居在长嵯顶上方圆400平方华里的24个自然村里。“坑坑洼洼住人,半山腰里种地,大嵯沿上走路,石头缝里取水。”是这里的生活特点;“抬头头顶云,低头眼底空,只闻鸡鸣不见屋,上下通路‘南天门,(险路的名称)。”是这里的自然风貌。平川人看着这嵯顶上云雾翻滚,而嵯上则是一个“兜罗绵世界”。山崖上是云,家院里是云,透过人家的窗孔钻进屋里的也是云。牛儿吃草看不见路了。只听“轰隆’’一声跌了下去。嵯下人正在观云看雾,忽见云中掉下一个东西,吓了一跳。等落地一看,只见是头摔成一堆烂泥的牛。…… 嵯上人家的女儿嫁给嵯下人家。逢年过节,妈妈想女儿,站在嵯顶上喊:“闺女,上来吃糕!”“哎!”女儿应着,然后拽藤抓砬,钻过缠腰云,去“天上”走娘家。
我有一次到长嵯顶上的人家去。出后城,进北沟。一路上峭壁峡谷,涧石流水。谷,越走越窄,天变成一条蓝色的线。约5公里许,两壁合拢,崖立路绝,这就是“南天门"。嵯上人出山进山都走“南天门”。登“南天门”既无梯阶,又无抓环,而是顺着靠雨水冲刷出的一条凹进去的窄窄的流水槽子,攀援上下。上了“南天门”,便是一条弯曲的盘山路径,直通庄科村。胆怯不敢走“南天门”者,可顺着崖下溪流,踏涧石向右钻进一个流水道,忽而左转,忽而右行,叉道之多,隘口之频,难以数尽。稍一走错,便会南辕北辙。
从庄科往东北行,要走条险路——“刀棱线”。两面是深沟,中间石棱突起。人们从窄窄的棱线上来往,可到张骆鞍、佛沟两个小村。
往西北行,再高跋370米,是长嵯最高峰——顶峰口。站在此处,极目远眺:毗连坝上草原的崆峒山,相传唐将樊梨花下过“绊马索”的娘子山,筑有元朝真人邱处机“长春洞”的金阁山(又称灵真观山),以及北抗日革命根据地海陀山,龙崇赤抗日联合县政府驻地雀梁山,皆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县城松树梁、古楼以及城左右的犁铧山、凤凰山、寨顶山,层峦叠蟑,万千气象,摞蹙眉宇,尽收眼底。此处有一条下嵯曲径,蹬着嵯上的石臼窝,一步一顿的下行,袅袅婷婷,飘飘飒飒,恰似“仙子”下凡。
顺嵯沿南行,便到了另一条被称为“铡刀缝”的险路。陡直的崖壁上皱折起一个棱线,曲处成罅,人们用下井入窖技能从这里上下。这便是闺女走娘家的通路。俯视白河两岸,低山墁岭,此起彼伏,正象大马群山中的小马群,千姿百态,竞相跃争,去河边痛饮。
沿此再前行1公里,便到了后城村后的崖壁极阁——朝阳观的顶端。
游长嵯,不仅仅是长嵯的山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更使人缅怀的是嵯上人的艰苦创业精神,粗犷豪放的性格,攀崖过罅的本事,淳朴忠厚的感情。1957年,县委老区慰问团来此访问,带一部电影机,驴驮不上去,人抬不上去,只好把机件拆开拿上去。1968年,大队党支部从公社借一台柴油机,40个壮劳力,在5公里路程之内,一步一挪地抬了两天,才抬到大队所在地。有的老太太一在嵯上,连牛车也没见过。直到.l967年庄科村才制做了一辆木轮车,在村边1公里内来往给田里送粪。
就是这样一个艰难的地方,人们时刻想着对国家作贡献。不仅把牛羊交售给国家,还把余粮卖给国家。有一年农业大丰收,人们为把9万斤余粮送往国库,男女老幼一齐出动,驴驮人背运送了1个月。如今,嵯顶人民凭自己的一双手,终于在“南天门”修了一条15华里长的简易公路。汽车可直达庄科村。白云缭绕之处,也有了拖拉机在上下奔跑。(注:庄科是二道洼村委会住地)
(原载1982年1月号《长城文艺》,作者:蒲游江)
后城赤壁,我们常去,大海陀上也能看见,奇美的地方.82年的文章,那时该更好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