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到此一游
本来不想写的,对世博本身也没啥兴趣,不过趁出差好歹去了一次,记录一下也算是到此一游了。
上周日到上海时,恰好下了场雨,将温度降下来了,已然没有前几天那么炎热了。周二一早车给送到了5号门,上海的同志们已经预约好了中国馆的参观券,所以直接排队入园就好了。在入口处,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头,心便怯了。好在安检还算快,入园后直奔中国馆。在电视、网上看过很多次中国馆了,现场看来感觉更高更大,遗憾的是它周围的建筑多了,要是能将它周围的建筑移开或者移远一些,更能突出它!
进入中国馆,先乘直梯到达顶层,然后顺序往下参观,分三层。人乌泱乌泱的,解说也听不清,没了耐性,直接去看清明上河图了。这个图网上传的很玄乎,很震撼。但当我真的站在它面前时,一点激动的心情都没有,这不就是屏幕融合吗,现在很成熟的技术了,我都做过这种项目,只不过投影机没它多,屏幕没它大而已。至于会动的人物,则是做好的动画在放映。整个看下来没什么特色,砸钱的玩意儿。清明上河图对面的是国之瑰宝展厅,以为有很多展品,结果随人群进去后,才发现只有一件秦始皇陵铜车马展品,乘着自动扶梯从它面前驶过,真正能看它的时间也就十几秒。同层还有个超级水稻展示,原谅我这个农村来的对这个感兴趣,好在这个展示前面人不多,得以仔细的看了一下,发现这个稻穗并不比我记忆中的普通水稻的稻穗大,比不了老家好的中稻的稻穗,只不过展厅里那一点水稻种的非常密,不知道这种水稻超级在何处。对于第二层,现在已经记不得有什么了,只记得做了一圈小火车,下来就完事了,这样就到了最下面一层。在这一层,唯一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中间那个水幕墙,能从上面掉下完整的图和文字,第一次见。
从中国馆出来,竟然不知道干什么了,和同事们商议,就是哪儿人少去哪儿,这样就去了尼泊尔馆。随人群移动,没看到什么明堂,出来后,看到对面有个巨大的鹅蛋型建筑,没什么人,就奔过去了。到跟前才知道这是世博文化中心,决定进去找个地方好好歇歇脚休息一会儿。在里面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合适的做的地方,有几个餐馆,看了一下菜牌,不是小贵啊。
出来后,已经是吃饭的点儿了,几个人商议后决定去KFC吃饭,然后过江去看企业馆。KFC馆排队的人也不少,都是套餐不零点,这样倒好,快!指望在这里吃饭歇脚是不可能的了,买好餐后向就去轮渡码头了。在轮渡上边吃饭边歇着,到岸后不想下去,来来回回一共坐了三次才歇好。
在这边看的第一个馆就是通信馆,这个馆里就是看了两场电影,不过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馆。进馆后每人发了一个手持终端,和电影互动。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个手持终端,当然这个终端的功能还是很糙的,但我想未来的个人手持智能终端,比方说智能手机,肯定能和周围环境沟通,而且比它这个演示的更智能。
从通信馆出来后,同事说要去通用馆,我其实心里更想去铁路馆,通用馆排队的人太多了,说是要排3个小时,最后还是随了同事在通用馆排队。这之后就比较悲惨了,很快就下雨了,而且越下越大,我没带任何雨具,虽说上面有棚子挡着,但也架不住雨横着飞,最后身上全湿了。而随着雨下,气温迅速降到25℃,有时一阵小风吹过,还有点冷。因为一直在下雨,所以馆内的人也出不来,自然也不会放外面的人进去,所以我就这么在外面淋着雨。好在下了一个多小时后,雨渐渐的停了,开始放人进馆了。进馆之后,又是看电影,一个弧形屏幕,放的是2030年的汽车与生活,再配以椅子上的动作,也就是所谓的4D电影吧。我对未来的汽车生活没多大兴趣,研究起这个电影放映厅来,上面正中有两台Bacro FLM HD20投影机,两侧各有两台小投影机,型号没看清,这些投影机正投融合成一幅画面。HD20每台150万多,小投影机价格估计也不菲,再加上后台的融合处理系统,这一套投影显示系统的造价应该在千万左右。电影演完后,幕向下收了起来,才发现这样的配置实际上有四套,看来通用也是下了很大的本钱的。看完电影,来到楼下展厅,有电影里三款概念车的实物,可惜只能用眼看不能用手摸,旁边倒是有卖模型的,巴掌大的,399一个,一套三个是1000元,好贵。
从通用馆出来后,和同事们商量了一下,大家都没什么兴趣了,就决定去欧洲馆外溜一圈就回去。搭摆渡车再过江,在欧洲片区溜了一圈,就从8号门出去了,这真是个错误的决定,在这个门外等出租车又让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后来乘车经过6号门(离中国馆最近的一个门)时,发现这儿好多趴活儿的出租车,后悔不迭,所以建议出来要坐出租车的同志从6号门出来。
第二天本来还可以再去的,但我实在不想去第二趟了,就在酒店睡觉了。
纵观这次世博之行,好像也没啥收获,唉。这一天的活动量,也不亚于走了一次海坨。
给真的想去的人一个建议吧,去之前在网上认真的看下感兴趣的场馆的介绍,了解一下都有哪些看点,然后来世博,指望现场讲解是没戏的,不过如果你是像我一样只是到此一游的话也就无所谓了。
强度比海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