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印象

     告别灯火通明的北京机场,去古都西安。

    晚上到西安后找个地方休息,白天正好有时间逛逛,于是花了1块钱坐个5路车就到了大雁塔。

    西安的喷泉广场真是大,好多人都在广场玩水、游玩、乘凉。喷泉有好多种形式,能不断变换喷泉形象,很漂亮。

    大雁塔在大慈恩寺里面,进大慈恩寺的门票是50元,进大雁塔的门票是30元。大雁塔是唐朝时期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塔有7层,高64.5米,一千多年了依旧屹立不倒,不由感叹古人的建筑水平、古人对用料的考究、建塔的用心程度值得学习。

    佛教曾是我非常喜欢的,受“普渡众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出家人不打诳语”的影响,加上我外婆和叔叔拜佛,所以我对佛教感兴趣。但是佛教很多时候要求在庙里修行,我个人感觉如果一直在庙里修行则无法去创造社会物资财富、无法真正的孝敬父母。所以我尘缘未了,没有出家当和尚,也就是说没有皈依佛门。后来接触《圣经》,觉得《圣经》将孝敬父母当做一条诫命,这个很好。

    佛教讲究心。唯心论讲的是心中有什么,则看到的就是什么,心中有佛则眼中有佛,心中有基督则眼中有基督。心中充满美好,则眼中的一切都好,心中充满不好,则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爱带来爱,恨带来恨,忧伤带来忧伤、喜乐带来喜乐。一个人只有在开心的时刻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让别人也开心。

    在大雁塔最大的感受是敬佩玄奘法师的求经的虔诚。17年印度求经生涯,一生艰难困苦,却一直坚守信仰。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其中舍身求经的人,玄奘法师算一个吧。

 

网络资料:(来自百度)

1、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塔内装有楼梯,供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2、玄奘。

         玄奘(602~664),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贾滔发表于2010-08-09 17:48  
分享到 
(1057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